顾梓莹
我一向认为要想融入一座城市,最快的方法就是去搜寻美食,尤其是一些隐藏在市井中,多是本地人才知道的美食。在镇江求学的第6个年头,走过许多地方,有美食聚集的永安路、小观音楼巷、八叉巷、江大校门口;有体现回民文化的大爸爸巷、小爸爸巷;更有充满文化底蕴的西津渡历史街区、伯先路。然而走过了这么多地方,令我最难忘的是三种美食,或者说是这三种美食背后蕴含的人文情怀。
第一次觉得真的融入镇江这座城市,是在本地朋友的介绍下,找到了八叉巷附近由一对老夫妻经营的油墩子小摊。油墩子是江浙沪地区的街头小吃,又叫油端子或油墩儿。通常分为两种,素菜馅又称萝卜丝饼,甜味的用豆沙馅;荤菜馅是用肉馅。这对老夫妻经营的油墩子小摊,只卖咸味的素菜墩子。这家油墩子特殊的地方就在于,炸好后,老爷爷会把油墩子剪开往里面浇上特制的酱汁,酱汁咸中带点甜味,与炸过的萝卜丝饼混合出一种奇妙的味道,令人食之难以忘怀。
在一次排队过程中,偶然得知老夫妻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过来摆摊,当天是复工的第一天。原来,老夫妻本想到儿女那边养老,但总有人问他们什么时候再来摆摊。为了老主顾们,他们休息了一段时间又回来了。那天的我是幸运的,因为我吃到的不仅仅是美食,更是人与人之间淳朴真挚的情感,是一对老夫妻对于美食的坚守。
第二次感觉到与镇江这座城市的贴合,对镇江人文内涵体会的深入也是在这条巷子附近。那天恰巧是重阳,我突发奇想想吃重阳糕。重阳糕以米粉、豆粉等为原料,发酵,更点缀以枣、栗、杏仁等果馕,加糖蒸制而成。就是这样一种普通而又简单的米糕,我却找遍了大街小巷也没找到,直到路过八叉巷,看到正在排队的人群,前面是一个正在蒸着重阳糕的小摊子,摊主是一对中年夫妻。
队伍很长,排队间隙,我和老板交谈起来,得知他们平时一直坚持做手工的绿豆糕、重阳糕等,但只有重阳节,人们为了应景,生意才会这么好,平时吃的人并不算多。我问他们,现在机器这么发达,为什么还要坚持手工做,现场蒸制。老板笑了笑对我说,“传统的重阳糕就应该是手工制作的,这是我们的坚持。”那一刻我看到的是这座城市里的人们对于饮食文化的坚持与传承。
第三次觉得与这座城市距离感的缩小是在江苏大学校门口。那是一个冬天的夜晚,上完晚课的我想要出去找寻一些宵夜填饱空空的肚子,恰巧看到学校门口有一个卖桂花藕的小摊,摊主是一个上了年纪的老爷爷。摊主爷爷卖的藕看起来很是香甜,红色的糖汁里面飘着几朵桂花,格外诱人。于是我便让老爷爷给我切了一段,然而尴尬的事情发生了,付钱的时候,我熟练地掏出手机准备支付,老爷爷告诉我自己没有微信也没有支付宝,只能现金支付,而我找遍了书包也没有一块钱,我告诉老爷爷自己没有现金,要不就不买了,老爷爷对我说:“不要紧的,丫头,你明天带过来给我就行,我相信你。”
第二天我计算着时间来到了门口,却没有发现老爷爷的身影,第三天、第四天都没有见到他,终于第五天,他来了。我拿着现金交到他手上的时候,问他:“爷爷,你这么久没来,你就不怕我赖账不给你钱了吗?”他说:“不会的,我相信你不是那样的人。”这句话虽然简单,却给了我莫大的力量,它让我知道人与人之间即使素不相识也可以互相信任对方。那一瞬间我的心好像也和这个陌生的老爷爷,和镇江这座城市联系得更紧了。
让味蕾惊艳的是镇江这座城市中的各种美食,让心灵惊艳的是镇江这座城市本身蕴含的人文内涵。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