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礼刚
徒阳运河丹阳河道上的地泉,位于七里桥到陵口的河段上。有记载这段河道上有地泉,还是乾隆年间的碑记。
说起徒阳运河,给人们的印象就是高岗峡河。公元前495年,吴王夫差,从苏州开凿运河至奔牛,看到镇江丘陵地势高仰,开凿艰难,不易着手,遂改循孟河出长江。最终还是秦始皇为了国家一统管理方便,不畏艰难开凿了徒阳运河。《至顺镇江志》记载:徒阳运河高岗峡河“地势如建瓴”。“今水道所经大小夹冈,一在京岘之南,一在云阳之北,其势委曲周折,皆凿山为之。”小夹岗猪婆滩是全河有名易淤难浚地段。时至光绪年间,七里桥至陵口由于地泉,也成了难浚河段。
《清光绪丹阳县志》卷之三“水利”记载:“按漕渠在丹徒界者四十五里,在丹阳界九十里,地势如建瓴,上置京口闸,下置吕城闸。每冬闭闸蓄水,以济漕艘,不足则以湖水助之。又去吕城十八里,设奔牛闸。水利官亲临闸上,俟漕艘毕入,先闭奔牛闸,后启吕城闸,以防水泄。”由于自明嘉靖年间(1522-1566)开始,河道未能坚持吕城和奔牛二闸的启闭制度,造成“冬运河水浅阻,辄驱百姓开浚,随浚随淤,岁以为常。”清光绪三年(1877)冬季浚丹阳运河,从七里桥迤东至小陵口,记载了浚河与地泉相搏的水利工程。
光绪三年(1877)春,候补知县杨溥、汪定勋组织浚丹阳县运河,他们在向上司报告中以“遇到了嫰滩形势,致难以浚河”,叙说了七里桥至陵口地泉给浚河造成的难度。嫰滩,在清代之前未曾见到记载,还是乾隆年间有碑刻记载了地泉和嫰滩。嫰滩大约就是因为地泉而漫生的滩。字典释义“嫰”为“不老练”。由此可知,七里桥至陵口因地泉而形成的“嫰滩”时间不是太长。
《光绪续纂江苏水利全案》记载较为详细:光绪三年(1877)正月二十八日,杨溥、汪定勋再次报告:“兹因测量沿河水势,察见陵口镇一带嫰滩,时有地泉涌出。查看大竹园地方,有碑一道,文曰:圣墅庵基庄至陵口镇北首六百余丈,具有地泉,系乾隆二十四年(1759)所立。乡耆称此碑立后,陵镇一带河工,久未兴挑,皆缘河中地泉甚多,有如列星。前人开浚,深受其累。因此勒石为记。历年久远,泉眼渐淤,是处故觉尤浅等语。卑职等伏思,一经开挑,必至带动泉脉,而浅处适在其中。施工又不可缓,深恐泉眼既见,水无停止,加筑子堰,亦复无益。可否施加闷桶,抑或加筑子堰,仰祈通筹核夺。”这段文字叙述了地泉的情况,也是他们报告浚河采取闷桶加筑子堰的办法。
时隔将近一月,杨溥、汪定勋在二月二十五日又汇报工程进展:陵口镇北一带,地泉滋生不息,所开水线,未能畅行。复又改挖大龙沟一条,引水归入坝口,排车赶戽。至二月初五日,河底水面,仅存二寸有余,泉眼尽露,量见有七百余丈之长,界连义、礼、智三段。泉眼密如星布,水皆上沸。他们按照施工要求用闭泉成法,迅将石灰掩遏,只闭未一时,水又从旁边溢出,势难使用闷桶,以致戽水无止尽。当河水高出泉眼时,泉水则来源稍缓。当泉眼高出水面时,则泉水涌而且远。工程以水车尽昼夜之力,也不敌泉涌之盛。仁字段所挑之处,亦有渗水。各段河底,皆无干方。众夫带水锹土,泥浸于膝,人力倍劳。
据《光绪续纂江苏水利全案》记载,浚河于正月初十日开工,筑坝戽水,集夫兴挑,三月二十一日,丹阳浚河工程告竣,工程将近70天时间。浚河总长二千三百三十六丈,其中七里桥至陵口抢挑泉眼淌沙工程八百四十五丈,连切滩实挑土二万七百九十七方。七里桥至陵口段浚河经过两次验收,于三月二十九日,启坝放水。
丹阳浚河,七里桥至陵口浚河工程,因泉眼密布而形成嫰滩浚河之难,为徒阳运河增添了一个多彩的故事。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