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黑塔造醋传千年

2022年01月06日 10阅读 来源:镇江日报

□ 滕建锋

据说,镇江香醋是杜康的儿子黑塔造出来的。

那年,杜康酿成了酒以后,就领着一家老小来到镇江,在城外开了一爿前店后作的小糟坊,酿酒卖酒,生意不错。小糟坊紧靠江边,作坊直对江中的“龙窝”。杜康造酒就用“龙窝水”。

杜康的儿子叫黑塔,随父造酒也只是干些粗活,在作坊里搬缸、担水、养马等,凡是重活都由他承担。有一天,马跑到大院里吃酒糟,他见马吃得很香,就洗了三只大缸,装了大半缸酒糟,又在每只缸里倒进两担龙窝水,把酒糟泡在里面,从此拿它喂马。半个月后,马吃得身上的毛都油光发亮的。

一天,黑塔一早起来就觉得昏沉沉的,头重得像个笆斗,嘴里没味,饭也不想吃。中午的时候,他跑到作坊里捧起坛子,“咕噜咕噜”一口气喝了足有八九斤米酒,更觉头重脚轻,走路打晃。他想回房去睡一下,哪晓得前脚跨进门槛,后脚却被门槛一绊,跌了个跟头,就躺在地上睡着了。

时值初夏,天气闷热,不久天上乌云翻滚,忽然一声炸雷,黑塔在睡梦中恍惚觉得眼前站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手拄拐杖,拐杖上面挂着一个大葫芦,笑眯眯地说:“黑塔,黑塔,听说你造出了调味琼浆,弄点给我尝尝好吗?”

黑塔答道:“仙翁,我随父造酒,哪会造什么调味琼浆啊。”

仙翁指了指旁边的三只大缸说:“你已造了二十一天,今儿日落酉时就成熟啦!”

黑塔说:“那是酒糟里加了些龙窝水,不是什么琼浆,你要就自己拿吧。”

“那,我就不客气了。”说着,仙翁向3只大缸走去……

又是一声惊雷,黑塔从梦中惊醒。这时,他觉得嘴里发干,恨不能喝上一桶井水才舒服哩。抬头一望,见大缸被雷震破,里面的水顺着破缝往外流。黑塔用尽全身力气,好不容易才爬到缸前,双手捧起从缸缝里流出来的水就喝。只觉得这水香喷喷的,酸溜溜的,甜滋滋的,喝着喝着,好像全身上下通了气,浑身舒坦,神清气爽,身上有劲了。他一个挺身就站了起来,回想起刚才的梦,感到奇怪,赶紧去告诉父亲。

杜康一听,也觉得神奇,照着黑塔的办法,弄些酒糟和龙窝水浸泡二十一天,果然制出香喷喷、酸溜溜、甜滋滋的美味,四邻八舍都前来讨要。

此物虽好,可叫什么名字呢?杜康父子细细琢磨,仙翁所言二十一天酉时,天即日,用笔一写,一个“醋”字便出现在眼前,父子异口同声说道:“就管它叫‘醋’吧。”

这样,“杜康造酒儿造醋”的说法一直流传下来。醋作为调味品名扬四方,日久天长,镇江香醋成了镇江名特产。

讲完传说,有必要简单捋一捋醋的历史。

中国是世界上谷物酿醋最早的国家。据古籍记载,上古时期天子尧教化民众,以蓂荚、山桃、野杏、梅子等腌制酸菜、酸汤而产生醋酸,解决口淡之嫌。《尚书·说命》中载:“若作和羹,尔惟盐梅。”说如果想要烹调好“和羹”,就需用盐和梅浆。梅浆就是将梅子捣碎后取的汁液,也称作“醷”,实际上这就是最早的醋。

有关醋的文字记载,最早是在西周时期,为“醯”。在周天子食谱中,醯列为上品。《周礼》一书,就有“醯人掌五齐、七菹”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专门的酿醋作坊。《论语·公冶长》中记载:“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意思是:谁说微生高这个人直率?有人向他讨点醋,他便到邻居家里讨了点给人家。

至汉代,醋已开始普遍生产。《说文解字》中将“醯”解释为“酸”,也称“酢”。东汉著作《四民月令》记载了古代农耕生活诸多方面,其中记载“四月四日可做醯酱……五月五日可作酢”,说明当时醋的生产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流程。

南北朝时期酿醋工艺更趋于完善。北魏农学著作《齐民要术》中就对醋的酿制方法进行了详细记载,有专门的“作酢法”一篇。南朝齐梁时陶弘景说:“醋之为用,无所不入。”

唐代以来,醋开始普遍使用,其中最直观的例子莫过于著名的宰相房玄龄“吃醋的典故”了。

及至宋代,醋已走进寻常百姓家。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中有一句至今为人所熟知的名句“盖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茶”,醋已经成为普通人家的开门七件事之一。

明清时期,因为制醋采用的原料不同,醋的品种日益增多,风味各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米醋、曲醋等数十种醋。在大浪淘沙之中,逐步形成了举世公认的“四大名醋”:山西老陈醋、镇江香醋、福建永春老醋和阆中保宁醋。

从传说观照历史,我们会发现很多美妙的巧合:杜康黑塔身在夏朝,其时已有梅浆作“醷”;先有酒后有醋酒糟制醋,酒精转化为醋酸符合现代科学;镇江香醋古法酿造仍然严格遵循发酵21天……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