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处世当以主父偃为戒

2022年01月06日 10阅读 来源:镇江日报

滴石水

上世纪80年代末期,在写《帝王与土地》时,我曾简单了解了一点主父偃的故事。他是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实施《推恩令》的主要谋士。“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从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当时实力强大的诸侯国对朝廷构成威胁,直接剥夺他们的土地会激起反抗,主父偃“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除了嫡长子继承王位以外,其他儿子也都可以获得侯爵的封号,分得一个县。这样,朝廷面对的几个强大的诸侯国一下子变成了一些弱小的王国、侯国,威胁自然消除。

汉武帝一听,相见恨晚,一年中四次提拔主父偃,朝廷震惊。汉武大帝何等英武,主父偃能让他一年提拔四次,心中顿生敬佩之情。然而,后来细读《史记》《汉书》等相关史料,大跌眼镜,不仅感到主父偃是一个奸术权谋之臣,更感到他的处世哲学十分令人不齿。

史料记载,主父偃成了汉武帝最宠信的官员后,横行朝廷,“大臣皆畏其口,赂遗累千金。”有人劝说主父偃不要过于横行,主父偃回道:“臣结发游学四十余年,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我阸日久矣。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要么生五鼎食,享尽人间富贵,要么死五鼎烹,煮烂了骨头也无妨。这是多么可怕的处世观念。

主父偃这个处世哲学,是他在长期投机钻营中形成的。他是山东临淄人,临淄当年是齐国的首都。早年主父偃学“长短纵横术”,周游列国游说君主,不被接受。后学《周易》《春秋》等儒家学说。齐地的儒生不喜欢这个半路出家的投机者,都排斥他,亲友又都不待见他,他就北上游历燕、赵、中山等地,还是没人理睬,生活穷困潦倒。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主父偃入函谷关到了长安,游转五六年,十分困窘,生活难以为继,也越来越被周边人所嫌恶。最后,他赌徒似的拼命一搏——北阙上书。汉武帝看到他的上书,立即召见。

主父偃为汉武帝提了许多建议,《推恩令》正中武帝之怀,他成了一个政治上的幸运儿。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迅即升腾的主父偃吃尽苦中苦当上人上人,本应十分清楚人生的不易,用一颗感恩之心为人处世。然而,赌输了身心俱死,赌赢了横行天下。所以他才有“生则五鼎食,死则五鼎烹”的惊世谬语。

莎士比亚说过:在生命的颠沛中,最可以看出人的气节。主父偃心怀投机心理,颠沛流离四十多年,根本没有儒者的气节和品性,浑身充满着对社会、对亲朋、对同路人的愤懑。他得宠后心里始终想回到齐地去。汉武帝了却了他的心愿,封他为齐相。那个时期,诸侯王手中已没有多少实权,实权实际上操控在朝廷委任的相手中。主父偃回到齐国,把兄弟和宾客都召来,抛撒五百金在地,说:“始吾贫时,昆弟不我食,宾客不我内门;今吾相齐,诸君迎我或千里,吾与诸君绝矣,毋再复入偃之门。”意思是当年我贫穷的时候,你们兄弟不给我衣食,宾客不让我进门。如今我做了齐相,你们有人到千里之外去迎接我。今天我同你们绝交,请你们不要再进我的家门。主父偃这一席话,活脱脱一个一旦得道、众人皆抛、睚眦必报的嘴脸。他就没有想一想,为何“亲不以为子”,兄弟为什么不帮助自己,宾客为什么远离自己,根子不在他贫穷,而是他的人品、德性和他干的投机钻营的勾当,让兄弟亲朋不齿。正因为他带着满腔的仇恨为人处世,所以才会有要么上天堂要么下地狱的追求。

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研究主父偃时,曾对主父偃两次在汉武帝面前对蒙恬攻胡说了截然相反的观点感到不解:“主父偃之初上书曰:‘蒙恬攻胡,辟地千里,以河为境,暴兵露师,死者不可胜计,蜚刍挽粟,百姓靡敝,天下始畔秦。’立论严矣。迨其为郎中,被亲亲,乃言‘河南地肥饶,外阻河,蒙恬城之以逐匈奴,广中国,灭胡之本。’遂力请于武帝,排众议,缮蒙恬所为塞,因河为固,漕运山东,民劳国虚。”王夫之随即发问:“同此一人,同此一事,不数年,而蒙恬之功罪,河南之兴废,自相攻背如此其甚。”

是的,蒙恬乃秦一代名将,功过早有定论,主父偃怎么会前述罪之深而后述功之甚呢?王夫之由此认为汉武帝没有能辨奸。一代大帝,心里想的是一统天下,他用的是主父偃一统天下的思想观点。而如果从为人处世的角度看主父偃对蒙恬判若两人的评述,就可以看到,主父偃处世是没有对与错好与坏的,只要自己需要,今天可以正着说,明天可以反着说,所以“生则五鼎食,死则五鼎烹”,抱着这样的人生观的人,是没有是非标准和做人原则的。

萧伯纳说过: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主父偃身上这两出悲剧都上演了。北阙上书前,他政治投机屡试不爽,基本上是万念俱灰,而北阙上书后,因为《推恩令》符合汉武帝政治需要,他一下旭日东升,不仅仅是踌躇满志,基本上是得意忘形,疯狂敛财,到处树敌,见谁告谁,逮谁写谁的奏章,真正是目空一切,横行天下。结果当然只能是悲剧。悬在别人头上的利剑落到了自己的头上。因为疯狂受贿,因为谋害齐王,武帝受到赵王的状告后,遂下令逮捕主父偃,在御史大夫公孙弘的劝说下,武帝下令诛其全族。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主父偃当路,诸公皆誉之,及名败身诛,士争言其恶。悲夫!”主父偃抱定“生则五鼎食,死则五鼎烹”的人生信条,结局必然是悲惨的。不过今天再看看主父偃跌宕起伏的人生,对我们为人处世仍有很大启发。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