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战士诗人”的时代歌唱

2022年01月06日 10阅读 来源:镇江日报

□ 滕建锋

郭小川,原名郭恩大,1919年9月2日出生,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家逃亡到北京。1937年七七事变后,郭小川到达太原,同年9月参加八路军。1948年至1954年,他先后担任冀察热辽《群众日报》副总编辑兼《大众日报》负责人、《天津日报》编辑部主任等职。步入文坛后又先后担任中央作协党组副书记、作协书记处书记兼秘书长、《诗刊》编委等职。1976年10月18日,在一场火灾中不幸逝世,年仅57岁。

郭小川的创作主要是从新中国成立之后开始的,再加上十年动乱冲击和英年早逝,他实际从事创作的时间并不长,但在这有限的时间里,郭小川创作出版了大量广为传播的优秀作品,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名满天下的代表性诗人。冯牧评价他是“当之无愧的可以兼有战士和诗人两种称号的人”,因此郭小川也有“战士诗人”之誉。

1950年2月,中南新华书店出版发行了郭小川诗集《平原老人》,入列长江文艺丛书,插画铸夫。书不厚,收入郭小川诗作六首:《平原老人》《我们歌唱黄河》《疯妇人》《一个声音》《草鞋》以及《给一个瞎子》,前五首诗都写于抗战时期,最后一首写于解放战争时期,画家黄铸夫根据诗意,为每一首诗插图一幅,极富张力。这是他出版的第一部诗集,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史料。

1955年9月,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召开,郭小川写下他的第一首政治抒情诗《投入火热的斗争》,这也是郭小川的成名诗作。在这首诗中,诗人从未来、历史、现实三个层面一步步激励青年人奋发作为,韵律激越昂扬,时至今日仍然是众多朗诵诗会的常选篇目。1956年4月,作家出版社以《投入火热的斗争》为名出版了郭小川诗集,封面主图就是一幅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会场的速写,共收入诗作18首,《后记》显示,除了“最后的五首,是1939年到1943年这个期间写的”,“这个集子的大部分,是1955年这一年内写的”。

1957年,作家出版社又出版了郭小川《致青年公民》,淡蓝封面,方框纹饰,翻白书名,内容分致青年公民、“遵命”集、发言集三辑,共18首诗,书末附有一篇《几点说明》。1958年6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郭小川《雪与山谷》,邵宇插图、装帧,入列播种文艺丛书,收入《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两首长篇叙事诗,封面是一个人行走在白雪皑皑的山谷中。1960年的2印本封面改为满幅画,画面是一个人捂面行走于风雪之中,此本还加印了精装本3000册。此书变化最大的是1980年3月的3印本,封面、插图改为张志忠,内容也加收了一首《严厉的爱》。

1959年3月,郭小川又在作家出版社出版了诗集《鹏程万里》,这是“作者1958年内的诗作结集”,收入4部组诗和多首散章,内容主要是大跃进、中苏友谊及亚非人民反对殖民主义的胜利斗争,封面设计钱月华。1959年8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郭小川诗集《月下集》,是为此前多次提及的“建国十周年献礼本”,分精简装两种,装帧设计统一,不细叙。

及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郭小川又先后出版了多部诗集:1961年6月,在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两都颂》,这是作者1961年2-3月访问钢都鞍山、煤都抚顺后写下的诗作,赞颂了战斗在这两个工业基地的工人们。1961年12月,在作家出版社出版了《将军三部曲》,封面木刻吴燃,插图张德育、赵志方。这部长篇叙事诗共分《月下》《雾中》《风前》三部,以抗日战争为背景,通过一次大战役的战前、战中和抗日战争胜利后三个断面的描写,刻画了将军、警卫连长、炊事班长等人物形象,场面宏阔,抒情浓郁,是郭小川一部重要的叙事诗代表作。《甘蔗林——青纱帐》于1963年10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首印22500册,收入诗歌22首,上辑14首,下辑8首。书名即取自上辑第10首,通过对甘蔗林和青纱帐的反复咏唱,抒写了革命者的情怀,构思巧妙,寓意深刻,是郭小川抒情诗创作的高峰。此书还有一大可观之处——封面图及内页插图均出自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吴冠中之手。1965年2月,郭小川又在作家出版社出版了诗集《昆仑行》,首印31000册,封面插图晁楣。十年动乱开始后,诗人受到巨大冲击,在春天来临前夕猝然身故,世皆惊憾。1977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郭小川诗选》,封面是一位战士立于山冈,衣袂飘飘英气飒爽,为大画家黄永玉所作。全书收入诗作60余首,是品读郭小川各个时期代表性诗作优秀选本。

作为诗人的郭小川也涉足过其他文体的创作。1950年代初,陈笑雨、张铁夫、郭小川三人合用“马铁丁”为笔名,在《长江日报》《中国青年》等报刊发表“思想杂谈”,后来结集由武汉通俗图书、中南人民文学艺术等出版社出版,包括《集外集》前后共出了20集。1956年8月,作家出版社还出版了《思想杂谈选集》。另外,1958年6月,郭小川还在北京出版社出版了杂文集《针锋集》。

关于郭小川诗歌创作的研究著述是海量的,但有两点几乎成为共识:一是郭小川认为身在“一个意气风发、精神振奋的前所未有的时代”,诗歌就要“造成一种雄浑而壮丽的气势,一种高昂的调子”,他的诗作多是通过火一样的激情书写当时,有鲜明的政治性和强烈的时代精神。二是郭小川对诗歌形式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如楼梯式、民歌体、散曲式、歌词体等,尤其是他从我国古代辞赋中借鉴联辞结采的特点,结合现代汉语规律,创造出具有独特格律特质的“新辞赋体”,短句长排、诗行大体整齐、对应的格式,与铺饰、夸张、重叠、排比、对偶等表现手法大量使用,以及结构、辞藻、音韵节奏等方面的考究,有效地增强了诗的情感浓度与语言力度,造成一种宏阔与澎湃的气势,产生了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这种诗体也被人称为“郭小川体”,这在中国新诗史,特别在现代格律诗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