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一个用心血点亮文字的人

2022年01月06日 10阅读 来源:镇江日报

□ 陆渭南

与姜桦早就应该认得的,我经常有意无意地会从杂志上读到他的诗歌与散文。给我的印象是他勤奋且有才华,诗与散文都写得漂亮。2020年底,我俩刚在江苏文学院第三届作家研讨班上分别,又在江苏省第九届省作代会上相遇,并得到其赠送给我的两本书,一本是2014年出版的诗集《黑夜教我守口如瓶》,这是他的第5本诗集,收录了160多首诗。另一本书是2020年出版的散文集《河边记》。

这是我十分珍惜的两本书。尤其是这本《河边记》,热乎乎的,刚出炉。在《河边记》扉页上,作者写道:“献给范公堤开挖1000周年。”开篇《一粒盐》第一句:“一粒盐行走在大地上。”一粒盐,它来自大海,内心包裹着海水的歌唱。

“河边长大的孩子,梦里总是流淌着水声。”翻阅姜桦的散文集《河边记》,很容易沉浸其中。经由诗情画意的文字,一同走过响水,走过串场河,走过废黄河,走过灌河口,遥想范公堤,顺着水流的方向,一页页翻阅河流与大地的生长史,随之汇入自然与生命的交响乐。

姜桦做过记者,做过编辑,又因为“天生一副亮霍霍的好嗓子”,主持过电台的广播节目,并因此获得过全国大奖,如今,偶尔还会在各种大小活动上客串一把主持人,一路的风采奕奕,也算是“万水千山走遍”。

“我坐在火炉边/眼前,一片霞光/啊,火炭变成彩色的啦/鲜花、绿叶/露珠在晃动……”这首名为《雪夜》的短诗,发表于1981年的《儿童时代》杂志,这是姜桦诗人生涯中的第一篇作品,那一年,姜桦17岁。少年成名的姜桦才情迸发,并就此和诗歌“黏”在了一起。几十年来,他将诗歌的根深扎在黄海边。出版了《大地在远方》《灰椋鸟之歌》《黑夜教我守口如瓶》等多部诗集和散文集。2011年出版的诗集《纪念日》,斩获江苏文学最高奖——第五届“紫金山文学奖”。

盐城,这片中国东部沿海被称作“东方瓦尔登湖”的地方,是作者精神的起源也是灵魂的归宿。对文字的热爱无疑会使一个写作者体会到生活与生命不同寻常的意义。《河边记》的写作开启了姜桦一次又一次的寻找之旅。“我行走在大海边,行走在大海边的滩涂上。”他不止一次地写道。“滩涂归来,整整一天一夜,一支灼烫的笔一直没有离开过我颤抖的手指。”

散文是非虚构的,除了态度真诚,它还需要所描写、所抒情的附着对象是一个实体。诸多散文大家都知道,与其东写西写,不如找到即便小却属于自己的写作根据地。在一个地方扎根下来,彻底了解这个地方,才能把这个地方写好、写透,这个地方就成了作家风格化的一个标记。姜桦被评论界誉为中国滩涂诗歌写作第一人,他饱含深情的笔尖下,“那片滩涂,那一片不断生长的土地,亿万斯年,那黄土和红土堆积的滩涂地,一直站在那里。那是我的世界里最高阔深厚的地方。”(《滩涂地》)

姜桦的文字底蕴盎然着诗意。他的纵横捭阖的跳跃性、发散性思维,在营造氛围与抒发情感方面有独到的优势。而这一点,我以为与已故台湾诗人余光中有相似的地方。我特别欣赏他的《跟着歌声一路向北》,四五千字的容量,写尽了从姜家高祖到他这一辈的悠悠岁月,这种从容落笔的散文写法,给了我新的写作体会,一改我新闻写法的具体与拘谨。

有了明确的写作对象,其次才是把一座城、一种记忆、一群人写实。

姜桦是一个对故土、对童年、对亲人怀着骨血般感情的写作者,没有感染时下那些浮躁的写作风习,而是从容地爬梳记忆,向下扎根,进而使自己的写作有一个牢固、宽阔的地基。“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其实都隐藏着一个梦想世界。滩涂湿地,芦苇野菊、花香鹤影……它们干净而内敛,安静地站在秋天的阳光里,构成了大地上的风景,也构成了我的精神气质和命运。”(《在一条河的东南岸》)。

滩涂湿地,那一片令人感恩的土地,念兹在兹,余音绕梁。阅读姜桦的作品,时时感应到他写作的心力。文心与人心相通,有了这一心力的投注,他的文字有了生命,并深深感染到了我。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