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夏仁虎笔下的江南冬至

2022年01月14日 10阅读 来源:镇江日报

□ 郑学富

近代学者夏仁虎于1929年弃官归隐,专事著书和讲学。他编著的《岁华忆语》记载了江南地区风土人情,其中冬至习俗丰富多彩。

祭祖迎冬

《岁华忆语》载:“冬至人家,均祀祖先。家人聚饮,鲢鱼向不喜食,是日必以入馔。断葱为寸,与豆腐同煎之,取从容与富余意也。升炉火祀天地曰接冬,间有放炮竹者。”这段文字记载了江南冬至祭祖迎冬的风俗。

早在周朝,先民们把冬至视为一年之岁首,周代时的正月就是农历的十一月。冬至这天,要举行盛大典礼,天子率三公九卿迎岁,官府一律放假休息,朝廷挑选乐工,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贺。民间商旅停业,亲朋相互拜访,以美食相赠,欢欢乐乐地过节。古人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是大吉之日。

江南有“烧包”祭祖先的习俗:每到冬至,各家都要在祠堂祭祀祖先,供奉写上祖先姓名的神主牌位和画像,设香案,摆香炉、烛台。置放高案,摆放象征富贵的牡丹花(纸扎),插上多种新鲜草花,在盘中摆放荔枝、龙眼、花生、松子、冬瓜糖、橘饼或糕饼果物等供品。准备鸡、羊、猪三牲。此外还治酒馔,蒸糕饼,点香火,烧纸锭,因为烧的纸钱是一包一包的,故俗称冬至祭祖为“烧包”。《清嘉录》记载:“比户磨粉为团,以糖、肉、菜、果、豇豆沙、芦菔丝为馅。为祀先祭灶之品,并以馈贻,名曰‘冬至团’。”书中还记叙了“冬酿酒”的习俗,乡村田园人家会用草药酿酒,称为“冬酿酒”。冬至之夜,家家户户团聚一起,置办一桌丰盛的饭菜,佳肴美酒,全家人吃冬至夜饭。清人金孟远有《吴门新竹枝词》云:“冬阳酒味色香甜,团圆围炉炙小鲜。今夜泥郎须一醉,笑言冬至大如年。”

九九歌谣

《岁华忆语》记载一则“九九歌”:“一九如九,作活添一绺(指女红);二九一十八,河里冻死鸭;三九四九,迎风插柳;五九四十五,穷汉街前舞,六九五十四,蔷薇发嫩茨;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担;八九七十二,行人拿纸扇;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得伸脚眠,蚊虫龁蚤出。”并称“可验江南节气。”这首“九九歌”十分风趣、诙谐幽默地描写了江南一带人们过冬的情形。

人们常用“数九严寒”形容冬季之寒冷,“数九”就是“冬九九”,是我国民间反映冬季气温变化,形容冬天晴雨冷暖的歌谣。“冬九九”一般从冬至那天开始(交九),到惊蛰结束(出九),每九天算成一段,一直到九九八十一天结束。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发现,如果入九后开始九天气温暖和,则往后整个冬天都会特别寒冷,所以有“第一莫贪头九暖,连绵雨雪到冬残”的说法。江南一带流传的民谣说:“头九暖,九九寒。晴干冬至邋遢年,雨雪连绵四九天。冬前不结冰,冬后冻杀人。”

消寒会

《岁华忆语》记载:“金陵文人,率有消寒会。会凡九人,九日一集,迭为宾主。馔无珍馐,但取家常,而各斗新奇,不为同样。岁晚务闲,把酒论文,分题赌韵,盖谦集之近雅者。”

旧俗入冬后,亲朋相聚,宴饮作乐,谓之“消寒会”。消寒会始于唐朝,又叫“暖冬会”。据五代王人裕撰《开元天宝遗事·扫雪迎宾》上所记,唐朝时,长安有一位巨富名叫王元宝,冬天下大雪的时候,他命令仆人将坊巷的积雪打扫干净,自己亲自站到巷口迎接宾客,请客人们到他的家里,大摆宴席,饮酒作乐,叫做暖寒之会。潘宗鼎编纂的《金陵岁时记》说:“吾乡当冬至后,九人相约宴饮,自头九至九九,各主东道一次,名曰消寒会。文人墨客饮酒之余,兼及韵事。吴麐伯师《消寒会集》有句云:‘有酒但谋金谷醉,无钱不顾铜山摧。’”《红楼梦》里贾母年年办消寒会,大家聚了喝酒谈笑。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