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 云
2019年是“小开口”在镇江诞生一百周年,故撰文追溯历史以此缅怀先贤,继往开来。
“小开口”及其由来
“小开口”是扬剧的前身,扬剧是在“小开口”基础上发展而成。“小开口”在花鼓戏吸收了清曲曲牌和唱法做营业性演出之后而得名。
明正德、嘉靖年,安徽凤阳花鼓传入江苏,很快在镇江流行。在长期演出活动中,既演有故事情节的“二小戏”,也演增加小生的“三小戏”,角色皆有男性扮演。花鼓戏在镇江流行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学者柳诒徵《里乘》,“新腔摧打花奴鼓,反腰贴地骨玲珑”,记大学士张玉书之孙张适在青山庄蓄养两副加班之事。清乾隆年间,每逢正月初九,观音山都有集会演唱花鼓戏,渐次发展到农间盛会和大户人家的喜庆寿诞,世代相传。丹徒宝堰乡邬村姚姓花鼓世家(四代传人)收藏有《火烧洋楼十杯酒》《十二月古人名》,以及一丑一旦的《大看相》和《小看相》的花鼓小曲手抄本,证明光绪十五年以前,“二小戏”已在丹徒农村流行。
清曲是流行在扬州、镇江、南京一带的素衣清唱曲种,源于明清俗曲,又称小曲。演唱形式为坐唱,一二人至七八人不等,以琵琶、弦子、月琴、檀板等乐器伴奏,也有辅以碟盘、酒杯击节合动而歌。曲牌、曲目众多,以曲牌联唱表现曲目故事内容。以唱为主,不化妆、没有表演动作。语言与花鼓均习用扬州方言。清嘉庆四年陈少梅以镇江为背景著书《红楼复梦》,写有“镇江祝府三姑娘将筷子敲着酒杯唱小曲”的描述。清光绪十五年正月初五,在镇江英租界设摊的康姓小贩被巡捕毒打致死激起人民公愤,数千群众愤怒包围英国领事馆和教堂,英巡捕向群众开枪,群众以牙还牙焚烧了领事馆和教堂共计十五处,吓得英国人逃上太古轮船溜到上海。卖唱的小毛儿立刻编出《火烧洋楼》唱词,敲着盘子沿街传唱。同期作品还有小唱的另一版本《火烧洋楼十杯酒》。
明末清初镇江唱清曲有名气的有十帮之多。1900年前后,镇江大西路一带形成了一个玩友行帮西门帮,瞽目王永富是西门帮的代表人物,他对清曲有两大贡献
,一是将前人传唱曲目《算命》改编成完整的故事《王瞎子算命》,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很快风靡镇江并流传到扬州。《王瞎子算命》经王永富的徒弟陈立祥再次改编后,成为扬剧的保留剧目。二是带出了臧雪梅、陈立祥等一批日后在扬剧舞台和清曲界鼎鼎有名的徒弟。
民国初年,花鼓戏、清曲玩友臧雪梅、吴兰芬等人经常在李伯樵家“打团”(排戏),他们在清曲演唱强调“依字行腔”“字正腔圆”的影响下,逐渐将清曲唱腔引入花鼓戏,率先吸收清曲的曲牌和演唱技法,又将清曲的坐唱发展成行唱,并采用丝弦伴奏。臧雪梅首创“堆字”唱法一鸣惊人,对后来扬剧金派唱腔的形成产生较大的影响。李伯樵主胡出神入化,后来在杭州他用奏乐打擂台招揽观众。经过他们的创新嫁接,使原有的花鼓戏丰富而面目一新,艺术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1919年,西门班在镇江保安新街龙云楼茶馆作首次营业性演出,得到公众的认可。因他们的演唱多用小嗓门唱法(清曲称“窄口”),细腻委婉,得名“小开口”,“小开口”从此诞生。
小开口诞生后的发展
“小开口”在镇江产生后,发展较快,1919年,藏雪梅、方少卿、夏荣恩、许金富等人组成第一个职业班社“凤鸣社”应邀赴杭州美记公司游艺场(后改名“西湖大世界”)正式公演,并一炮打响(《杭州市戏曲志》大事年表)。1922年9月,“凤鸣社”再次赴杭州西湖大世界演出(《全浙公报》),深受当地观众欢迎,杭州唱宣卷的艺人学唱小开口的梳妆台曲牌,排练出《卖油郎》大戏,创造出“杭剧”。“小开口”唱腔对杭剧的形成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后经露兰春(黄金荣姨太)介绍,“小开口”
进入上海大世界游乐场演出,小开口的演唱和伴奏也逐渐发展到新的高度。在演唱行腔上讲究细腻、曲折、华美,曲牌经过装饰,提高了演唱的表现力。在伴奏技术上,丝弦也改变拉法,以背弓为主随唱包腔,突出了伴奏旋律的歌唱性,并逐步总结出“迎、让、包、送”伴奏四字诀,涌现出陈立祥、李道和、鲍有为、张玉成、王少华、张欣木等一批著名琴师,使镇江小开口伴奏技艺有了较大发展,其风格也有别于其他地区。镇江艺人在上海影响很大,时称“镇江帮”。
花鼓戏和清曲是流行在镇江、扬州、南京一带,镇江清曲演唱组织多、规模大,创新曲目贴近生活,演唱风格多样,尤以有说有唱,或以说为主、风趣幽默见长,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1926年2月,镇江艺人臧雪梅、吴双喜(艺名吴兰芬)、徐月芬等一行19人赴汉口,首次进新市场(今民众乐园)演出。民众乐园编志人员袁晓佳说“新市场自1919年5月1日开幕后,他们是最早进入演维扬戏的戏班”。
苏北香火戏以“维扬大班”名较先已进入上海演出。演唱内容有神话、民间故事等,演出用锣鼓伴奏,演唱用大嗓门,粗放高亢,这和用丝弦伴奏、演唱委婉清丽的“小开口”形成鲜明对照,被人称之为“大开口”。
大、小开口同时在上海演出,相比之下,“小开口”比“大开口”更受观众欢迎,演出盛况空前,故多数“大开口”艺人纷纷改唱“小开口”,“大开口”专业班社遂在上海消失。1936年,维扬伶界组织“维扬戏剧研究会”成立,标志大、小开口组织上的合流,因语言为维扬语故改称“维扬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决定改称
“扬剧”。
不难看出,小开口的诞生地是镇江,是镇江的艺人首先将清曲曲牌揉进花鼓戏,并用丝弦伴奏,将“坐唱”发展为“行唱”,创立了“小开口”。小开口是在镇江这块土地上诞生,在上海发展,从而成了扬剧的根。1957年江苏省戏曲观摩汇演,节目单上就写有臧雪梅为扬剧的开山人之一。
志书集成定论扬剧起源
《中国戏曲志·江苏卷》和《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江苏卷》有关扬剧条目是:在花鼓戏基础上,吸收维扬清曲唱腔及部分曲目发展成“维扬文戏”,1936年前后与在“香火戏”基础上发展成的“维扬大班”合流后形成。初名“维扬戏”俗名“扬州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扬剧。
维扬戏是以“小开口”为基础,因“小开口”较“大开口”更受普遍欢迎,更适合营业性演出。合流后,“大开口”艺人一般都改唱“小开口”,“大开口”戏仅偶尔为之。(《中国戏曲志·江苏卷》)
由于“大开口”唱腔风格独特,虽然经过了各式各样的加工改造,仍然很难与“小开口”腔系融为一体,故使用较少,随着时间的推移,扬剧的曲调多用“小开口”唱腔,而多数演员的演唱也因此舍‘粗’取‘细’了。”(《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江苏卷》)
这些记载,也清晰地显示扬剧在发展过程中,大开口与小开口合流只是组织形式,小开口在扬剧中占有主流地位,扬剧是在小开口基础上发展而成。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