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翔
近一期的《中国新闻周刊》刊发有一篇长文《扬州造园记》,观察江对岸城市扬州历时5年的“公园城市”实践:
在这5年间,扬州兴建了350座公园,密度达到“10分钟可达”的程度——无论是走路、骑行还是开车,10分钟之内,都可以抵达一座公园。在扬州的“造园”历程中,公园成为观察这座城市发展的新视角,公园体系也成了主政者经营城市的手段……
长文内涵极丰富,不赘述。但文中一段话,引起了笔者的联想。这段话就是:“在今年的新一轮机构改革中,扬州不再保留单独设置的园林管理局,江苏省内传统旅游城市南京、苏州、无锡仍保留园林局。相比于镇江等城市把园林归并于旅游部门,服务于旅游业不同,扬州原园林管理局的相关职能并入住建局,其服务于城市建设的用意更加明显。”
联想则是笔者6月中旬的一篇侃新闻《能不能先讨好自家人?》。笔者文中曾写道:“能不能反弹琵琶,发展旅游业首先眼光向内,讨好自家人。具体而言,就是在整体环境和生活内容的宜居、宜业上突破。自家人永远呆不腻,自然会吸引外地人一波又一波地来旅游体验,体验之后更是定居、创业。旅游便成为一个地方展示的窗口,并进而倒过来拉动人才、投资涌入,最后用现代服务业带动二次产业和一次产业。”
从某种意义上讲,将园林职能并入住建部门,不正是“先讨好自家人”吗?而“先讨好自家人”的扬州实践,也确实有了其于城市发展中的价值。直接显见的,于城市而言,有价值的土地永远是稀缺的,公园对于提升周边区域土地价值的杠杆效应明显;潜移默化预期的,公园建设提升了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吸引人才、聚集产业,促进城市二次增长。
扬州看重“公园”,不仅仅是“先讨好自家人”,更与他们对自身城市定位的认知和本身城市的特质密切相关。《中国新闻周刊》文如是表述:“扬州市委书记谢正义曾表示,扬州不可能像上海、纽约一样构建国际化大都市,反而欧洲一些虽然小却极富特色的城市则值得学习借鉴。近十年间,扬州并未把主要精力放在搞‘千城一面’的土地开发,而是从总体上保持古城的历史风貌。扬州精致的消费文化和丰富的园林资源则成为这座城市的内在特质。”换言之,这是扬州谋求在千篇一律的城市中确定并凸显自身的城市个性;寻找并实践一条契合时代特征、体现地域特点、彰显城市特性的扬州城发展路径。
与扬州同样在这条路上探索的还有一座城市。《中国新闻周刊》文写道:“成都市,则将原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国土局、建委、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管委会等部门职能进行整合,设置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而“公园城市”的概念首次正式被提出,就是在成都。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视察期间,期许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要求成都“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与扬州相比,成都的实践或许更推进了一步。
公众号《城市观察者》今年3月6日的文章《公园城市:成都的城市理想,市民的理想城市》里就指出,成都建设公园城市,不再是“造园”,而是“造城”,已然完成从“城市中建公园”到“公园中建城市”的转变。如是,也就有了另一个转变,从“空间建造”到“场景营造”的转变,突出消费场景的营造。一旦有了消费场景,扬州“造园”遇到的“投入与产出难平衡”问题就有了解决的契机。而这种消费场景,最佳的产业体现,无疑就是旅游业。这又与全域旅游产生了美妙的契合。如是,当年成都的宽窄巷子改造或许就是新理念新路径最初的萌芽。
扬州成都的做法,最终无论成败,都将是一条城市发展路径,是实实在在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