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杜牧与润州

2022年01月17日 10阅读 来源:镇江日报

□ 乔长富

“向吴亭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

“谢朓诗中佳丽地,夫差传里水犀军。城高铁瓮横强弩,柳暗朱楼多梦云。画角爱飘江北去,钓歌长向月中闻。扬州尘土试回首,不惜千金借与君。”

这两首七言律诗题为“润州二首”,它们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杜牧(803-853年)。诗的前一首写诗人昔年游润州(治地京口,今镇江)时的所见所闻和所思,以青苔寺里的幽静,绿水桥边的繁盛,南朝的旷达,东晋的风流(“可怜”意为可爱),以及月夜闻笛,突出润州城市的美好、繁华而富有文化氛围和诗意。后一首以谢朓有“南朝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的诗句,吴王夫差拥有“亿有三千”“衣水犀之甲”的战士,以及东吴建铁瓮城等典故,称美润州及以润州为治地的浙西地美、兵强、城固,城市繁华富庶。最后四句写润州的“画角声”“钓歌”飘向“江北”之扬州,引起在扬州的诗人的回忆,因而以扬州与润州相比较,认为扬州虽然繁华美好,但有“尘土”即尘俗之气,不及润州,于是不惜以千金相借鼓励“君”(泛指友人)往游润州。由此看来,此诗当是作者在扬州所写,写作时间当在唐文宗大和七年(833)至大和九年间杜牧在扬州为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从事之时。

杜牧一生,从其行踪看,当曾有多次经过润州。例如,他大和七年中,除了论者所说奉宣歙观察使(治地宣州,今安徽宣城)沈传师之命往扬州聘问淮南节度使牛僧孺途中经过润州以外,他由扬州返回宣州,再由宣州往扬州为牛僧孺的淮南节度使推官,这两次中间也都要路过润州,但由于未见其诗文等述及,论者多语焉不详。所以,这里只是根据杜牧诗中述及的内容,说说他几次到润州的一些情况。

《润州二首》:“向吴亭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如上所说,此诗当是杜牧大和七年至九年间在扬州时所作。它表明,杜牧在大和七年中由宣州往扬州,或由扬州往宣州途中曾游润州。

《寄题甘露寺北轩》:“曾向蓬莱宫里行,北轩阑槛最留情。孤高堪弄桓伊笛,缥缈宜闻子晋笙。天接海门秋水色,烟笼隋苑暮钟声。他年会着荷衣去,不向山僧道姓名。”此诗所写时令及内容与《润州二首》多有关联之处,当也是杜牧回忆大和七年游润州的情况,可见他其时曾登临甘露寺。

《杜秋娘诗并序》序称:“杜秋,金陵女也。年十五,为李锜妾。后锜叛灭,籍之入宫,有宠于景陵。穆宗即位,命秋为皇子傅姆。皇子壮,封漳王。郑注用事,诬丞相欲去己者,指王为根。王被罪废削,秋因赐归故乡。予过金陵,感其穷且老,为之赋诗。”从诗中称“京江水清清”等句看,序所说“金陵”当指润州。此诗写作时间,有大和七年和开成二年(837)两说。这两年中,杜牧都曾到过润州。从诗序直指“郑注用事”,而郑注大和九年被杀看,杜牧所写当是开成二年过润州的见闻。但由于此诗篇幅较长,而诗中有“我昨金陵过”句,因此它不会是当时作于润州,而当是作于离开润州之后。

《江南怀古》:“车书混一业无穷,井邑山川今古同。戊辰年向金陵过,惆怅闲吟忆庾公。”“戊辰年”指唐宣宗大中二年(849)。这年九月,杜牧由睦州(治地今浙江建德)刺史内迁为司勋员外郎赴长安。“戊辰年向金陵过”当指他由睦州往长安时曾途经润州。

以上四题诗反映了杜牧几次经过润州的一些情况。其实杜牧一生经过润州,并不是只有上述几次。例如,据相关考证,他在唐武宗会昌六年(846)由池州(治地今安徽贵池)调任睦州刺史,由池州经水路往睦州途中,就也曾经过润州,但在他的诗中没有看到有关情况。而在这四首诗中,除了《江南怀古》当是作于润州外,其余三题诗都应该是他离开润州后所作。即使像《杜秋娘诗》,如上所说,也不是作于在润州时。

不过,这些诗都是依据诗人在润州的经历、见闻和感受写成,反映了润州的历史和现实,突出了润州历史悠久,江山壮丽,形势险要,城市繁华富庶等特色,抒发了诗人热爱和称美之情,也反映和同情有关人物的不幸遭遇,并由此感叹自身以及“士林”的不幸。又借称颂“车书混一”即天下统一以及忆念“庾公”即东晋大臣庾亮,表现对藩镇割据和国家政事的忧虑。它们都具有丰富的现实内容,表达了作者丰富复杂的感情,对于丰富和了解镇江的历史文化也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除了本人多次经过并游览润州,而且作诗咏写其见闻和感受之外,杜牧还曾送他的弟弟杜顗往润州为润州刺史李德裕的“宾佐”,作《送杜顗赴润州幕》。诗中说:“少年才俊赴知音,丞相门栏不觉深。直道事人男子业,异乡加饭兄弟心。还须整理韦弦佩,莫独矜夸玳瑁簪。若去上元怀古去,谢安坟下与沉吟。”诗中“丞相”是指李德裕。李德裕在大和七年官至平章事(相当于“丞相”),所以杜牧称之为“丞相”。大和八年,李德裕为润州刺史。所以杜顗赴润州李德裕幕,当在大和八年(李德裕开成元年最后一次任润州刺史时,杜顗已患“眼疾”)。按《新唐书·杜顗传》:“李德裕奏为浙西宾佐。德裕贵盛,宾客无敢忤,惟顗数谏正之。及贬袁州,叹曰:‘门下爱我皆如顗,吾无今日!’”可见,杜顗在润州没有辜负杜牧的叮嘱。

此外,杜牧还曾有《初春雨中舟中次和州横江裴使君见迎李魏二秀才同来因书四韵兼寄江南许浑先辈》《许七侍御弃官东归潇洒江南颇闻自适高秋企望题诗寄赠十韵》寄给当时在润州的许浑。唐人称已及第的进士为“先辈”,称监察御史为“侍御”。许浑在大和六年进士及第,直到开成三年前后才被任命为当涂县尉,则前一首诗当作于许浑在润州闲居待职期间。许浑辞监察御史是大中三年,杜牧出任湖州刺史是在大中四年,五年迁为考功郎中。而诗中有“阳羡(指湖州,阳羡曾属于吴兴,即湖州)访吾庐”句。据此,后一首诗当作于大中三年或四年间。这两首诗抒发了对许浑的怀念及对许浑辞官归隐的赞许。另外,杜牧还有《寄浙西李判官》诗,具体情况不详。

综观杜牧的润州诗,除了《江南怀古》为七绝,《杜秋娘诗》、“许七侍御”诗为五言,其余五题六首都是七律。其中,《杜秋娘诗》是五言长篇,杜牧诗的名篇。张祜《读池州杜员外杜秋诗》称:“年少多情杜牧之,风流仍作杜秋诗。”李商隐《赠司勋杜十三员外》说:“杜牧司勋字牧之,清秋一首杜秋诗。”《润州二首》《寄题甘露寺北轩》更是唐代七律名篇,被选入多种选本。他的这些诗,既显示了他与润州的不同寻常的联系,也表现了他对润州的热爱和赞美,对于丰富和了解镇江的历史文化,有一定意义,因而值得我们的重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