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描摹世间的温暖与感动

2022年01月14日 10阅读 来源:镇江日报

□ 刘小兵

集作家、画家、文化学者于一身的冯骥才,在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始终心怀“文章合为时而著”的艺术理想,以真切的思考,热忱的担当,感悟尘世的温情,书写着时代的亮色。其随笔集《世间生活》(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8月出版),就是用他的锐笔,描摹出的温暖与感动。

全书以人生感怀、生活雅趣、人间生灵、文化旅行四辑,将冯骥才阅尽世间风情后的所感所思,逐一汇聚成篇。有对平凡物事的超然理解,有对烟火生活的温馨回顾,有对人生岁月的深沉反思,有对文化艺术的孜孜以求。面对着斑斓的七彩世界,冯骥才从容展开纸卷,或托物言志,或借景生情,或寓理于事,或直抒胸臆,表达出对世间与生活浓浓的关切。

书中,冯骥才将他笔下的人生状描述得祥和而充满了理性。他从断电后点蜡烛的莹莹光亮中,体会到了时间的珍贵,由此展开了一系列丰富而深邃的联想。“时光对于人,其实就是生命的过程。当生命走到终点,不一定消失得没有痕迹,有时它还会转化为另一种形态存在或再生。”在他看来,点滴的时光看似散淡、细碎,却在静谧无声中,悄然地融入我们生命的长河里。他吁求说,一个真诚有担当的作家、艺术家,应该用心用情塑造经典,并让这种永恒的生命深植于广袤的艺术天地,这才是对时间和生命最大的珍视与尊重。冯骥才由小小的烛光引申出他隽永的哲思,其实也在清醒地昭示着我们,每个人都是记录自己生活的“作家”和“艺术家”,把握住了每一分每一秒,观察、阅读、思考、创造,就能书写出属于自己的生命辉煌。

常言说得好,寻常的生活,常常孕育着大美。达观的冯骥才敏锐地洞悉着周遭的一切,在“物本无情”的俗见中,硬是凭一颗“莫让浮云遮望眼”的慧心,油然发出“物皆有情”的悠远一叹。他从做鱼汤里,悟出了“一切美味,皆是本味,犹如一切美色,皆是本色”的普世真理。他从与书法的朝夕相伴中,由衷地赞曰:“我喜欢与书法的关系是一种不期而遇的邂逅”。

冯骥才体察着世间万象,用他清新脱俗的笔墨,忠实记录着尘世的纷繁百态,也留下了他众多温馨的生活启示。泰山写生路上,几次目睹又矮又粗的挑山工后发而上,赶至他的前面,心生敬意中,冯骥才终于明白,原来一路负重而行的挑山工,之所以能在生活的重压下笑到最后,皆在于他们“一个劲儿往前走”。

幼年时,冯骥才居住在一条长长的胡同里,常常因为有人不识路误走到胡同尽头,又折返回来,白费了时间和脚力懊恼不已。后来,一位长衫老者,写了个“此路不通”的告示,以举手之劳从容化解了这种尴尬。温情的一幕,让冯骥才既感动,又自责“我挺奇怪,本来这么简单的一举,为什么许多年里不曾有人想到?”扪心自问中,作家的良知与担当,让我们顷刻间感佩不已。

作为一名资深的文化学者,冯骥才在笔耕之余,还一直致力于民间艺术的保护中。文中,冯骥才深情讲述了为抢救民间技艺所付出的种种努力,为周庄卖画、细雨探花瑶……一路跋涉,无怨无悔。执着坚韧的背后,是对民间文化坚如磐石般的相伴相守。这种定力和初心,不正是现代人亟须补上的一课吗?冯骥才用他的身体力行,正一步步拓宽着保护民间艺术的多重路径。书末,他郑重的表白发人深省:民间艺术来源于火热的生活,保护民间艺术,就是在丰富和充盈我们的七彩生活。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