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能不能先讨好自家人?

2022年01月17日 10阅读 来源:镇江日报

□ 

端午小长假过后,各地关于旅游业数据报喜的新闻陆续登上媒体。应该说,近年来,对旅游产业发展,各地越来越予以重视。无他,一是老百姓富裕了,有钱出去玩了,旅游业已然踩到了产业爆发增长的门槛;二是转型时期,消费升级、内需拉动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发动机,旅游业恰符合这一趋势,甚至有专家称之可为先导产业。如是,我们或能理解端午节前的一则新闻:浙江大学旅游与休闲研究院庞学铨教授提交的一份就杭州推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进一步发展现代休闲旅游产业的建议,获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周江勇批示;而后,杭州市政府又专门就这两个建议组织专员赴浙大咨询。

但现实是,致力发展旅游产业,对欠发达地区的脱贫有着突出的现实作用,而对已发展地区的经济结构与产业升级,如何彰显产业先导的拉动作用,尚无典型案例。甚至,有数据显示,在脱贫之后,旅游业还依然是随着地方经济发展而发展。数据报喜的新闻里,排名靠前的也还依然是那些经济发达地区,感觉还是摆脱不了马太效应。所以,想侃侃。

首先,想到的是,我们出游时常听到导游们的一句笑侃:什么是旅游,就是从自己待腻了的地方,到别人待腻了的地方看个新鲜。用专业的话说,这是旅游产业的1.0状态,是谓观光。新鲜看过了呢?毋庸置疑,看新鲜式的一锤子买卖模式是担不起先导产业这个重任的。所以,有了2.0状态,不只是开个眼界,而是换一种生活方式,以体验和休闲为卖点“留客”。住下来了,有几天时间,游客自然就得找事做。一找事做,地方上很多东西就成了消费产业,整个产业链也就打通了,经济就发展起来了。而这样一种业态重点的位移,已经是近几年来甚至近十年来旅游先进地区正在发生的事实。但问题是,人来了,住得再久,也不可能平均超过一周时间吧,还得走。而现代经济转型发展到今天,留人,永久地留住人,才是区域发展的真正命门之所在。如是,旅游产业2.0做得再好,似乎也依然无法真正做到带动性、龙头型和先导产业的战略意义。

回到那句导游们的笑侃。自己能待腻了的地方,如何要求别人不待腻,会真正的留下来。由这个切口,我们突然发现,发展旅游业,我们做得再多、做得再好、做得再精致,无论文化内容打造,还是配套设施建设,角度却始终停留在“讨好游客”上,而对原本就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的“土著”们,却甚少关注。于是,大胆设想,能不能反弹琵琶,发展旅游业首先眼光向内,讨好自家人。

具体而言,就是在整体环境和生活内容的宜居、宜业上突破。自家人永远待不腻,自然会吸引外地人一波又一波地来旅游体验,体验之后便是定居、创业。旅游便成为一个地方展示的窗口,并进而倒过来拉动人才、投资涌入,最后用现代服务业带动二次产业和一次产业。这应当就是产业融合的“旅游+”模式。或许,也只有深刻认知并真真实实地做到这一点,我们常说的大旅游才能称之为大,其之“大”也才有价值。

就旅游而言,如果一座城市去过一次就行了,那这座城市的旅游业再发展也不过寥寥;但如果这座城市让人去了还想去,三五次之后就想永久留下来,无需多言,不只是旅游产业,整座城市不想发展都不可能。

于是,旅游业的先导性也就体现出来。在旧有的发展模式、产业架构上根据现代服务业特点需求,扑点儿粉补点儿妆,做得再多,也依然无法担当产业转型的重任。爬坡过坎的重要关口时节,我们或当更需要对旅游产业的地位、作用有一个颠覆性的认知与体会,我们亦必须对旅游产业的规划、发展有一个结构性的打破与重建。或许,这也不仅仅事关旅游!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