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春华 朱旭海
虾籽茭白,是古城镇江的一道草根清口素菜,也是久负盛名的传统美味佳肴,由于用茭白、虾籽两种食材烹制,既不油腻,又味道鲜美,营养也很丰富,而且还可消除夏日暑气,因此受到广大食客特别是食素者们钟爱。
镇江北临长江,古运河穿城而过,水网纵横发达,水产资源十分丰富。虾籽茭白最初是逐水而居的渔民喜吃的季节菜,两样食材对他们来说,都是唾手可得,也不难烹制,因而不觉得有多稀罕。严格来说,在全国各地,只要生有茭白及鱼虾的地方,都会烹制这道菜肴。之所以把这道菜列为镇江名菜,还和一个故事有着密切的关系。
据民间传说,1927年5月,40岁的蒋介石与30岁的宋美龄在镇江焦山首次约会。传闻中,蒋介石问陈布雷,第一次约会的地点是在南京好,还是到上海好?陈布雷的巧妙安排被后人广泛赞誉:蒋先生坐镇南京,召宋女士来见,有摆大丈夫架子之嫌;若蒋先生去上海见宋女士,又有低三下四之嫌,均觉不妥。故而建议将约会地点放在风景秀丽的镇江——按路程计算,蒋先生主动往上海走了100里,宋女士往南京追了200里。“大丈夫的架子放下了,宋女士的主动热情又发挥出来了。”
蒋介石、宋美龄按时相约于镇江有“江中浮玉”
美誉之称的焦山,栖于焦山枕江阁。时值仲春,江鲜刀鱼、鲥鱼应市,镇江名厨皆汇聚焦山,一展身手。在蒋宋二人相约的10天时间里,蒋介石陪着宋美龄游览了焦山名胜,观赏了焦山珍藏的被誉为“大字之祖”“碑中之王”的《瘗鹤铭》,并且尝遍了江鲜美食,其中除了安排了著名美味的焦山刀鱼、鲥鱼外,还特地点了虾籽茭白这道素菜,因为蒋介石知道,宋美龄喜欢素食,此菜清淡鲜香、脆嫩爽口,符合宋美龄的饮食习惯。据说,这三道菜让宋美龄直到晚年仍念念不忘。
蒋宋对这道素菜虾籽茭白赞不绝口,引得酒楼饭馆、寺庙道观、官宦商贾竞相效仿,名人效应,让虾籽茭白这道菜打上了镇江名菜的烙印。如果仅仅是名人背书,还不能让这道菜名扬天下。这道菜本身大有来历,口感、工艺、功效也是出类拔萃的。
先说茭白。茭白,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蔬菜,古人称茭白为“菰”,
在唐代以前,茭白被当作粮食作物栽培,它的种子叫菰米或雕胡,是“六谷”(稌、黍、稷、粱、麦、菰)之一。
后来人们发现,有些菰因感染上黑粉菌形成纺锤形的肉质茎,这就是现在食用的茭白。在江南一带,茭白又有“茭笋”的美称。《尔雅》记载:“邃蔬似土菌生菰草中。今江东啖之甜滑。”茭白在镇江、扬州一带通常称“高瓜”。据说刚采摘的茭白可以直接食用,脆脆的,甜甜的,比瓜爽口,所以叫“高瓜”。
再说虾籽。虾籽,是用河虾的卵加工而成的一种调味品。每年春末夏初为虾籽加工时期,将抱卵的鲜河虾放入清水中,轻轻搅动,使虾卵散入水中,再捞出沥干后用锅焙干,出锅晾凉即成虾籽。虾籽具有浓郁的鲜味,明代已有食用记载,用于许多菜品或面条、馄饨等食品的调味。清代《本草纲目拾遗》引《食物宜忌》谓:虾籽
“鲜者味甘,腌者味咸甘,皆性温助阳,通血脉”。
旧时,虾籽是烹调中的重要鲜美调味品,不过,虾籽有一定腥味,需要提前用黄酒发两个小时,或用姜片、葱条与滚水再滴几滴黄酒,将虾籽加入,隔水蒸5分钟左右,才能给虾籽去腥起鲜,这个步骤至关重要,是烹饪菜肴的必备工序。
镇江的名厨对做这道菜还有很多讲究的地方:因为茭白含草酸太多,所以烹制前将茭白去皮后放进开水里焯一下,一方面去除草酸,防止多食后产生结石;另一方面,锁闭了茭白的毛孔,使得吃油吃水较多的茭白,改改“性子”;同时,也除掉了茭白的水腥味,焯水后的茭白,见油后,表面也更油亮,让人更有食欲。
做这道菜时,先将焯水后的茭白切成小滚刀块,特别注意,炒锅放在中火上,熟鸡油炝锅烧至五成热,再放入白糖炒至色红时,迅速放入葱姜末、茭白、香菇,颠翻煸炒;待上色后加入清汤、酱油、精盐、料酒烧沸,移至微火上焖至汤将尽时,放入虾籽,再用湿淀粉勾芡,淋上葱油,颠翻均匀,除去涩味,出锅即成。制作要诀是,要文火焖制,要勤颠翻,以免糊底。
这道菜的口感特点是清新爽口,虾味鲜浓,兼有嫩、脆、滑、鲜、爽的特点,既可以当热菜上,也可以当作小冷菜使用,能很好地解除前菜的荤腥感,增加满桌菜的好印象,女性食客尤其爱吃,难怪宋美龄吃后久难忘怀。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