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江河交汇看镇江文脉传承显担当

2022年01月14日 10阅读 来源:镇江日报

市区中华路上京口闸考古遗址

苏南运河镇江段迎来运输高峰

运河新姿

水路立交

恒顺香醋传统酿造技艺

丁卯桥

大运河黄金水道

绵绵大运河,贯通南北,在镇江与长江“十”字交汇,见证着镇江的发展、变迁与繁荣;千载大运河,水波澹澹,吴越文化和淮扬文化在这里有机联姻,实现着南北交融的开放格局,也造就出中华文明最具代表性的一项文化标识——大运河文化。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带,这是千年大计。作为大运河的重要节点城市,镇江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近年来在加强顶层设计、坚持规划引领、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做好水生态治理恢复、优化大运河资源利用协调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让大运河镇江段朝着高品位文化长廊、高颜值生态走廊、高效益经济长廊的目标奋力前行。

今天,以“江河交汇·运河人家”为主题的首届中国镇江大运河文化月隆重开启了大幕。让我们跟随大运河文化月的脚步,在江河交汇处细细品读镇江担当,倾听那些动人的运河故事。

摄影:石小刚 宋建设 王呈 谢道韫

本版部分图片为资料照片

西津渡

黄金水道

助推文明进步

长江与大运河的交汇处的镇江谏壁船闸全景

人类逐水而居,因河而兴。从隋唐时大运河贯通起,长江和大运河就在镇江构成了我国最大的“黄金十字水道”,这也是人们改造自然、助推文明进步的实践。

京口闸,曾是唐宋大运河上赫赫有名的“江南第一闸”,在市区中华路上京口闸考古遗址中,唐朝的夯土、北宋的木桩、南宋的石块……仍散发着暖心的历史余温,人们以此可想象出往昔大运河南来北往的热闹风景。

市博物馆副研究员霍强表示,从唐代至清代,京口闸都是人们经运河南上北下的重要交通枢纽,可谓中国的“漕运咽喉”。公元11世纪,北宋名相王安石北上泊船瓜洲后,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考古发掘也证实,当时的京口闸体量庞大,是古代运河的重要标志性设施,而随着江河交汇口的变化,作为南北枢纽的镇江城也经历了与大运河从“城河相离”到“穿城而过”再到“环城而过”的历史空间变化。

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副会长罗福春告诉我们,史料记载,自唐代以来经过镇江的漕粮占全国50%以上,南宋时,镇江更是承担了全国近七成漕粮的中转重任。宋元粮仓,元代石拱桥,明清驿站、衙署……都是镇江自古就开放融通的实证。

沧海桑田,日新月异。如今的“黄金水道”镇江大运河包括了城区古运河段和苏南运河镇江段,全长近60公里。

11月2日,在今朝大运河上的“江南第一闸”——谏壁船闸,工作了41年的“老调度”何广强顺利完成退休前的最后一班岗。他在交班日记上写下“全天24小时共放行货轮860余艘,船队4拖,总通过量85万吨”,这又一次刷新了船闸的单日运行纪录。

随着苏南运河镇江段三级航道整治工程的竣工,原来通行500吨级船舶的航道,提升为可通行1000吨级。谏壁船闸的船舶年通过量也达到1.5亿吨左右,货物通过量超亿吨。“双过亿”令苏南运河镇江段成为大运河运量最大、密度最高的航段之一,“黄金水道”流金淌银、名副其实。

文化纽带

守护运河精神

大运河不仅是交通要道,更是一条源远流长的文化纽带。

1130年,金兀术破杭州城后,率十万大军沿着大运河返回,企图通过镇江北撤。南宋名将韩世忠和夫人梁红玉率八千水军在河边埋伏阻击,大败金军。这就是妇孺皆知的“梁红玉击鼓战金山”的故事起源……

正是这些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给大运河留下了丰厚、宝贵的遗产,让千年文脉在此绵延不绝。日积月累,大运河镇江段衍生出了漕运文化、码头文化、津渡文化、商贸文化、宗教文化、移民文化、诗词文化、爱情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等各种各样的多元文化。开放、包容的运河文化精神,更为城市烙上了特别的记忆。

镇江大运河沿线历史文化遗存丰富,既有面广量大的水工闸站、古镇古街等物质文化遗产,又有丰富多彩的戏剧民俗、美食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据统计,目前我市大运河两畔共有76处文化遗产,其中7处纳入了国家《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全市9个国家级、31个省级、64个市级非遗保护项目中,运河沿线以及与运河有关的非遗项目有50余个,其中包括了镇江恒顺香醋和封缸酒酿造技艺、镇江肴肉和锅盖面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

近年来,我市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上做好打基础、补短板、利长远的工作。特别是在江苏省委确立“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的目标后,我市成立以市委书记惠建林为组长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委宣传部,负责统筹协调全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强化规划引领,先后编制《大运河镇江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古运河保护利用规划提升方案》等顶层设计,初步确定了“三园、两带、十五点”的国家文化公园体系。为深入推进大运河研究,去年底还组建了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中心,积极整合在镇高校资源,抓好“明清漕运文化对镇江城市经济的影响与启示”等重点课题研究。在大运河文化月的开幕式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镇江分院正式揭牌,标志着我市大运河研究又有了新的更高平台,将进一步推动大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镇江大运河文化标识,提升国内外知名度和影响力。

今年2月,《国家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出台,提到镇江的有近10处,提出了“打造包括镇江、苏州、杭州等地在内的吴越文化高地”,明确我市在全国的战略定位是“发挥镇江、扬州在连通京杭大运河和长江的重要支点作用,促进区域间航运互通、旅游协作、人文交往”。

挖掘大运河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聚焦文化遗存保护,统筹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在镇江,大运河文化正浸入当代社会、融入寻常生活,构筑起以河润心、以文化人的精神家园。

生态治理

呵护健康美丽

“吕城春色知何处,试听流莺语。江头别有小壶天,唤起一番花柳、弄花妍。”跟随这首宋词,大运河在丹阳吕城镇一穿而过,也滋润着吕城、美化着吕城,让吕城如诗如画。

如今的吕城人亲近运河、缘水生活、乐享水景。吕城居民徐先生高兴地说:“环境变美了,我每天都要沿河走一走,既欣赏风景,又锻炼身体。”吕城更美,这也是大运河环境变化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镇江高度重视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把惠民利民、提升百姓幸福感作为大运河综合保护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投入18亿元实施古运河中上段综合整治,完成河道拓宽清淤、纳污截流、绿化亮化等工程,运河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特别是2017年我市全面实施河长制,每月对运河干流水质及21条支流入河水质进行监测,确保运河水质稳步提升。同时,大力推进苏南运河五大专项行动,对堤岸绿化和排污口、农业面源污染、港口船舶污染、黑臭水体等专项整治,去年5个水功能区水质全部达到Ⅲ类水考核目标,苏南运河也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今年,苏南运河第一标及谏壁闸、丹阳万善塔和西津渡等3处地标入选了“江苏最美运河地标”。

大运河的生态治理工作还涉及水资源保护、船舶降噪、生态护岸设置等多个方面。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在整治过程中将水上服务区生活污水全部接入市政污水管网统一收集处置,锚地设置污水收集船舶,收集船舶生活污水和含油污水后委托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处置,船舶废油由有资质的环保船舶收集,生活垃圾委托环卫部门统一清运处理,为了减少船舶噪声,还在航道沿线结合地形条件种植了隔声绿化林带。今年,市地方海事部门为保证大运河辖区断面水体达标,在京杭运河镇江段也建设船舶生活污水处理站。

运河之美,首在水美,它流淌着深沉的乡愁,是沿线人民共同的“母亲河”。镇江城东、丁卯桥附近运河广场有一座运河之母的雕塑,已经初步整治完毕的古运河在市区穿城而过,附近已恢复了丁卯桥、许浑别墅、石淙精舍等景点,形成了夹岗岚浮、虹桥揽古等运河景观。

打造优美的运河水环境,是发展所向、群众所盼。水生态文化也是运河文化中最具特色、最有价值的部分。今年,市政协就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进行专题调研,聚焦生态修复,提出要遵循规律、尊重科学,下更大功夫打造水生态文化地标,展示水风景魅力,传播水生态价值,让生态长廊底色更绿、更可亲可近,努力把大运河打造成为响亮的城市品牌和珍贵的城市名片。

以水兴市

文旅融合发展

“舳舻转粟三千里,灯火临流十万家”,清代诗人查慎行途经大运河镇江段时,留下了形容大运河繁华盛景的佳句。

自古以来大运河也是经济大动脉,它的水运决定了城市的兴衰。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是镇江历史上大运河商贸繁华的见证,是镇江“以水兴市”的典型代表之一。为了让文化遗产重焕生机,镇江人精心打造古渡街区,使其成为镇江当代旅游的新名片、网红打卡地。在这里,昭关石塔、救生会、观音洞等遗址讲述着古老的故事,而各色各样的民宿、咖啡店、酒吧和文创小店,则透露着现代的活力。通过“活态保护”,原汁原味的“老镇江”生活在街区得以保留,运河古城的韵味得以传承,同时也实现了旅游与文化遗产保护“比翼齐飞”,通过文旅融合既活了一方经济,也富了一方百姓。

今年,我市成立总规模5亿元的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基金,以促进大运河沿线文旅产业的进一步融合发展。新河街,是镇江正在打造的“运河第一街”。漫步街上,同善堂、米业公所、泾太公所、老旧公馆等有着跑马楼、风火墙的仿古建筑,和周边现代建筑交相辉映,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在此相得益彰。市文旅集团副总经理谢云峰介绍,新河街修缮后,将延续传统风貌和街巷尺度,成为又一条让大家乐衷于徜徉其中的文化旅游街区。

同样,围绕大运河做好高质量发展文章的重点项目也在稳步推进。总投资208亿元的29个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项目,包括了重要文物和遗址遗迹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水环境综合整治等7大类。其中,伯先路街区项目总投资6亿元,改造修复后将和西津渡融为一体,有效扩大增强承载能力;谏壁船闸航运文化标识项目是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规划的两个文化标识项目之一,包括了灯塔广场、生态公园、江南运河博物馆、滨水景观带等板块,目前已完成概念规划设计,力争尽早开工建设;投资80亿元的丹阳眼镜风尚小镇、投资30亿元的好未来智慧教育平台、投资5.6亿元的镇江航空教育小镇等产业项目也在紧锣密鼓推进,以项目带动运河沿线文旅、航空等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据了解,镇江还将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利用运河历史文化街区、沿河厂房等载体,继续打好“运河牌”,开发运河特色文创产品,发展好数字网游、非遗工艺、文化演艺等新业态。在文化旅游方面,依托大运河文化旅游资源,推出集文化、休闲和生态于一体的高品质“运河文化之旅”产品,彰显“江河交汇看镇江”这一品牌,充分展示镇江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成果。

文化因开放创新而繁荣,镇江将久久为功,持续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紧扣大运河文化的“根”和“魂”,切实提高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实际成效,为镇江人民的美好生活谱写新篇章,更加从容地走向世界、更加坦然地面对未来,通过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奋力走在全国前列,为传承中华文脉交出镇江答卷,为复兴中华文化奉献镇江智慧。

栾继业 范阳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