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跃兴
据报道,1月13日,有10位在非遗文化保护传承中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物当选为2018“中国非遗年度人物”,这其中就有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九届名誉主席冯骥才。这使我想起近日《中华读书报》刊登的《冯骥才:文化遗产保护远比写一部小说重要得多》的采访报道,文中介绍了从1990年到2013年间,冯骥才选择文化遗产抢救,与时间赛跑保护传统文化遗产,二十余年来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甚至悲壮的劳动。
冯骥才是在文学创作的鼎盛时期转向文化遗产保护的,对此很多人不解,甚至怀疑他写不出来了。不少人还有媒体问:“冯骥才是怎样从一个作家转变为一位众所周知的文化遗产保护者?”近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冯骥才的新作《漩涡里》,便回答了这个“太复杂、太深刻、太悲哀、太庄严,也百感交集”的问题。
《漩涡里》全称叫《漩涡里:1990—2013我的文化遗产保护史》,是冯骥才继《冰河》《凌汛》《激流中》之后,“记述人生五十年”这一系列非虚构、自传体、心灵史式的作品的最后一部,作品完整、真实而又细腻地记录了冯骥才人生的第二次重要“转型”,从文学到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
翻开这部14万字的随笔作品,我们看到了冯骥才这二十余年来在抢救民间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城市剩余古建筑等方面所做的工作、经历及重要贡献,其抉择的义无反顾,坚定不移,庄严神圣,其作为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的强烈的社会和文化责任感,其守护民族文化传统的历史感、文化自觉和时代使命感,能够感染每一位读者……
冯骥才说,这部书“首先这是一本生命的书,也是一本个人极其艰辛的思想历程的书。”“我在书中对于我如何由一个作家变为一个文化遗产保护者有详细地记述,它实际上记述的是我的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段历程,所以我说它是一本生命之书。在过去的二十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相比文学写作对于我来说更重要,也更艰难,现在能做这个事的人不多了。”
书中冯骥才真实地袒露了自己怎样“从一个作家转变为一位众所周知的文化遗产保护者”的心路历程。“现在看来,我从文学转向文化遗产保护,先经过了绘画。我是从一条激情的文学征程,转而走上一道彩色的丹青的桥,然后掉进一个巨大的文化遗产保护的漩涡里。这个过程看似传奇,却非偶然,而是一种时代所迫和命定的必然。这个转变到了1991年底就变得一点点清晰起来。”在书中,我们看到冯骥才梳理、总结了他始于绘画、文学创作,然后选择文化遗产保护抢救,由最初的文化遗产抢救个体情感行为,变成社会的行为、文化的行为,不断理性思考文化遗产命运,这些思想轨迹、文化心理的发展变化……
为什么冯骥才这部非虚构作品叫《漩涡里》?冯骥才说:“我掉进漩涡里,不能自拔,而且不断把大项目放进去,不断搅动,每一个项目都是我心头里的大事。”
这是怎样的一个旋涡?冯骥才在《漩涡里》自序“纵入漩涡”中说:在这样的时代中,五千年文明的历史正在经历空前的遭遇,这是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期间无法避免的文化遭遇,不管我们怎么努力,此前与此后文化的景象都已经大相径庭了……许多文明遗存遭到的破坏,使冯骥才不能不“伸以援手”,撇开文学投入文化的抢救与保护中。
冯骥才的心里装进了哪些文化遗产的大事、大项目?《漩涡里》从1991年写到2013年,23年的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冯骥才到底是怎么做下来的。共有这样几件大事:第一件事是一系列老城保卫战,完全靠民间的力量保护自己的城市;第二件事,是从2000年开始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作;第三件事,是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这其中,我们看到文化遗产保护中发生的许多惊心动魄的事件,也感受到优秀文化遗存被无情摧毁的悲哀,当然也欣喜地看到非遗抢救工作的进展与保护措施、法规的逐渐建立与落实。《漩涡里》写了二十年来冯骥才所付出的辛苦,但冯骥才说自己“并不是一个成功者,我是失败者,我想保护的东西,大部分没有保护下来……”其所亲历的文化的命运、沉重的压力,其背后艰辛的体味、愿望未竟的抱憾,付出与得失、忧患与无奈,让人感同身受!
“我最爱的是文学和艺术。我有几部小说要写,人物就在眼前站着,我有写作的冲动,但我必须压抑自己。文化遗产保护远比我写一部小说要重要得多。”阅读《漩涡里》,我们慢慢明白,这是冯骥才强烈的人文情怀使然,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使然。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