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改革发力生态镇江再迈新步

2022年01月17日 10阅读 来源:镇江日报

本报记者 陈志奎 本报通讯员 朱华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2018年市委深改组确定了10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一年来,全市强力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市生态办、环保局、发改委、经信委等多个责任主体雷厉风行。一套理念先行、目标明确、系统推进的改革组合拳接连出击,一个水更清、天更蓝、地更净的美丽镇江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一份份文件的出台,使得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以及产业准入、环境准入管理有章可循。《镇江市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8年本)》明确鼓励类、限制类、淘汰类和禁止类产业发展清单,引导社会投资方向,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关于加快全市化工钢铁煤电行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着力推进三大行业企业集中、产业集群、资源集约,实现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一着不让,经济带产业园区环境影响跟踪评价紧紧跟上:句容市、丹徒区、丹阳市经济开发区跟踪环评已报送省环保厅审查,镇江高新区、扬中市经济开发区、索普化工基地跟踪环评工作正在进行。

源头发力,今后拿不到证,不许排污。排污许可证制度有条不紊推行,组织排污许可证核发人员围绕屠宰及肉类加工、其他农副食品加工等行业核发技术规范进行学习,预计核发六大行业18张排污许可证。环境污染责任险试点有序开展,按照“集体投保、专业承办、共同承保”的原则,积极推进在重点区域、重点排污企业、危险废物经营单位依法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开展保险机构招标工作,明确全市2018年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行排污单位名单,目前确定全市50家左右的投保企业。

企业环保也得讲信用,评价结果应用开始起步。通过“省企业环保管理系统”对我市全省国家重点监控企业进行信息归集,自动生成2017年度环保信用评价结果。52家国控企业参与评价工作,完成市、县两级初评和复核。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逐步扩大补偿范围,合理提高补偿标准,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如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挂钩财政政策,根据各地污染物排放总量考核结果,年度统筹资金收取、返还及奖励金额。

能源供给侧改革举措全面落实,全市能源利用结构得到优化提升。加大钢铁、水泥等重点耗煤行业“去产能”工作力度,推动茂源化工、镇江华元焦化等一批工艺落后、群众反映大的耗煤企业关停工作。加快推进在建燃机项目建设,鼓励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发展。仅2018年1-10月,全市天然气消费同比增长13.98%;新增光伏装机容量192兆瓦,光伏装机容量达673兆瓦。

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动真格。《镇江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实施办法》制定实施,并配发《镇江市绿色发展指标体系》《镇江市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镇江市绿色发展统计制度》三个配套文件。绿色发展有了可观可感可量化的标尺。“一个办法,两个体系,一套制度”,构成了完善的制度架构和缜密的指标体系,引导各地党委和政府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扛起责任,强化担当。全面建立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调整成立生态文明(低碳城市)建设领导小组,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明确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坚持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建立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体系,为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伴随着一系列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新举措频频发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镇江大地落地有声,绿色镇江的新篇章定会谱写得更加夺目光彩。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