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民
关键岗位干部,处于地区或部门核心位置,拥有一定的人权、财权和事权。在强化对其监管上,往往存在着“表象易察、隐情难测”的情况,这就需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部门要善于运用“透视镜”,实施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的深层次监管,着力把关键岗位干部建设成为引领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核心和中坚力量。
要强化对权力“有形之手、无形影响”,重点是“无形影响”的监管。关键岗位干部拥有一定的权力,有形的权力运用指向往往易于察觉,而无形的影响却很难防控。要强化“律己”,教育引导关键岗位干部自觉加强党性修养,时刻谨记搞一次特殊,就会降低一分威信;坏一次规矩,就会留下一个污点;谋一次私利,就会失去一片人心,切莫胆大妄为、胡作非为。要强化“律亲”,教育家属、亲友等不能打着自己旗号行枉法之事,立好家规、守好家门,不因私情而废公,不拿原则做交易。要强化“律下”,教育引导身边工作人员、下属等坚守原则,对自己违反有关规定和要求的决策,要诚恳指出、敢于反对,不随声附和、不盲目迎合,合力推动关键岗位干部按照组织的嘱托、群众的期望掌好权、用好权,切实消除权力寻租空间。
要强化对心态“表面淡定、内里躁动”,重点是“内里躁动”的监管。关键岗位干部因其岗位关键,长此以往易于滋生一些躁动心理,比如对更大权力的躁动、对更高地位的躁动、对更多名利的躁动等等,一旦这些难以实现,往往就会心生怨恨,小到延误一个部门的工作,大到耽搁一个地区的发展。要教育引导关键岗位干部主动给自己的欲望“浇浇水”,做到有所放弃、有所退让、有所坚守。要制定关键岗位干部风险防控办法,科学确定风险点,让监督跟着权力运行走,确保秉公用权。要建立关键岗位干部定期轮岗机制,对在同一职位任职满5年的,尤其是直接从事劳动人事、财政财务、物资采购、行政执法、工程建设等工作的干部实行轮岗交流,断绝非分念想,促其静心定神。
要强化对工作“看似忙碌、实质乱为”,重点是“实质乱为”的监管。“看似忙碌、实质乱为”,是一种消极怠工、营私舞弊的行为,占着位置不干事,甚至乱干事,浪费的是公共资源,损害的是群众利益。要让“演戏”者“没戏”。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主体作用,创新实时监督方式,全方面了解关键岗位干部履职情况,让那些平平安安占位子、忙忙碌碌装样子、浑浑噩噩守摊子、疲疲沓沓混日子的人无法立足、无处藏身。要让“出轨”者“出局”。探索建立关键岗位干部“诚信档案”,创新设置内容,实行量化考核,全程记录在案,对诚信分值偏低的,不得评先评优、提拔使用,警示干部乾乾终日、翼翼用权。要让“枉法”者“伏法”。坚持用铁的决心、铁的纪律、铁的制度整治歪风邪气,对违法违纪者实行“零容忍”,推动关键岗位干部不敢懈怠、不敢失责、不敢乱为,全力推进转型升级、融合发展。
要强化对业绩“数字飘红、实效不显”,重点是“实效不显”的监管。既为关键岗位,当应为发展多尽心、为群众多谋利,切不可搞数字游戏、形象工程。要健全完善考核机制,进一步调整优化考核指标体系,把真正体现科学发展导向、能够如实反映绩效的指标作为考核重点。要改进绩效考核办法,严格执行重点工作一线督查、重点领域一线巡查、重点项目一线跟踪机制,采取全程跟踪、随机抽样、实地核实等方式,加强对重大部署、重要决策、重点工作推进情况的监督检查。要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对重点工作因主观原因措施不实、落实不力、推进缓慢的予以问责;对“搞包装、注水分”,伪造虚假数据、制造虚假现场,夸大成绩、急功近利,不计成本、隐瞒问题,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影响长远发展的,采取组织措施,严肃处理,进而促进关键岗位干部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全面规范权力运行,把成效体现在科学发展上、把业绩建立在群众满意上。
(作者系泰州市文旅集团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