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庆军 徐卫华
沙沟镇位于泰州兴化市西北部,东邻盐城盐都区,西与高邮、宝应毗邻,北与建湖隔河相望,位于五市交界,被称为“五县通衢”之地。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沙沟镇党委政府坚持在“党建领航、生态底色、旅游叠加、风情小城”框架下,系统谋划乡村振兴特色路径,统筹推进生态文化名镇、“渔文化”旅游风情小镇打造和人居环境整治,实行镇村联动,大力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和镇域经济发展上取得积极成效。
一、以绿色生态为底色,建设富裕沙沟
为了坚持绿色发展,大力做足生态文章,沙沟镇党委政府积极实施“五个5工程”,不断提升沙沟的生态含金量,擦亮生态环保金字招牌,促进产业持续发展。
1.做强五大协会,打造特色品牌。沙沟镇素有“鱼米之乡”之美誉,为了促进强镇富民,该镇以“沙沟鱼圆”“藕田龙虾”“崔垛红薯”“金荡香米”和“生态鱼养殖”协会为引领,不断做响产业品牌,扩大经营农户队伍,壮大协会组织。在生产过程中,统一管理体系,统一质量要求,统一服务标准,促进了沙沟特色农产品品牌的培育和农民增收。
2.设立50亩示范基地,创新养殖模式。在南荡片区专门划出50亩水面,通过建立循环水工厂式生态养殖基地,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池塘封闭式养殖模式,既保护了生态水环境,又提高了淡水鱼虾的品质。
3.组建500户养殖联盟,优化生产方式。养殖联盟在生产过程中,着眼养殖模式的创新,从育苗到投喂,从用药到清塘,从管理到销售等各个环节,坚持“少用药,精用药,用可降解药,生产绿色水产品”的绿色生态理念,实现从追求数量向追求生态的转变。
4.形成5000亩“自由水面”,推动绿色发展。结合全镇开阔水面较多的实际,沙沟镇积极规划,合理布局,规划5000亩大型水域为自由养殖水面。在5000亩“自由水面”,沙沟镇积极推广生态养殖,严格规定“不投喂、不用药、不电捕、不清塘”,让渔业资源得到休养生息,让自然生态得到自我调节,开创了绿色发展的“试验田”。
5.推广50000亩“虾藕共生”模式,提升产业效益。全面推广藕田套养小龙虾复合型种养模式,官河、沙北等先行先试村推广复合种养模式以来,已实现养殖效益倍增,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市名列前茅,率先走出了一条依靠生态、保护生态、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二、以风情小城为目标,建设文化沙沟
结合发展实际,沙沟镇按照“文化精致沙沟”的规划要求,统筹古集镇、沙沟新区和村庄空间规划和功能布局,致力打造风情小城,大力开发古镇区文化景点。
1.完善新镇区各类功能要素。利用好古镇核心保护区范围以外空间,优化特色小镇要素布局,新建区域性医疗中心,方便群众就医,建成具有里下河建筑特色的农民公园,为群众提供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实施石梁村中心南路东侧房屋搬迁改造工程,规划建设紫薇苑安置小区,提升群众居住环境,“精致沙沟”的集镇格局肌理清晰、特征鲜明。
2.建成“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镇标。按照让历史文化“活起来、亮起来”的指导思想,沙沟镇先后完成了淡水渔业文化博物馆、老行当一条街、市政府旧址、赵家大房、程家大院、明清厕所、大士禅林、古虹桥、进士坊、望火楼等历史景点的修复保护。按期,又启动外婆桥、“苏中公学”旧址恢复、“菩提”中心北路沿街房屋仿古立面改造等工程项目建设,全面彰显“文化沙沟”内涵。
3.留住古法捕钓“十八帮”乡愁乡味。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记住乡愁,留下记忆,沙钩镇对古法捕钩“十八帮”进行了有力的保护和传承。以国家级“最美渔村”水金村为依托,充分挖掘“渔文化”元素,打造古法捕钓“十八帮”渔事体验基地,专门成立工程建设指挥部,按照“收塘、成荒、设帮、开张”的步骤紧密推进,形成东游古镇、西看“十八帮”旅游新格局,为风情小城建设增加新内容,以旅游发展促进镇村环境大整治大提升。
三、以生态宜居为方向,建设田园沙沟
“里下河畔沙沟美,陌上乡村繁花缀。无舟不行莲藕地,绡云深处白鹭飞”,道出了千年古镇沙钩的生态宜居。近年来,沙沟镇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高起点定位、高质量推进,全面实施人居环境整治“123”行动计划。
1.打造“一个特色”。指导各行政村结合本村实际和产业特点,明确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努力方向,在解决人居环境痛点难点问题的过程中,积极创建富有特色的宜居村庄。目前,全镇已形成“官庄映荷”“崔垛望月”“菩提新庄”“感恩董庄”“大美仲南”“财富时堡”“红色光耀”“生态高桂”“水美兴龙”等一批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
2.形成“两个样板”。按照“三网合一”标准,综合治理水体环境,清地笼、拔网簖、捞沉船,清淤庄河,打造生态绿化河道保洁的样板。同时,积极跟进村庄沿河道路的环境整治,保持道路、河道的自然坡面,清理暴露垃圾并栽植里下河本土绿化树种,推动各村“一河一路”样板形成。
3.做到“三个注重”。注重工作实效,按照“大拆、大整,巧建、巧引”的要求,拆除有碍村庄整体形态的破旧房屋、影响卫生环境的旱厕茅缸以及污染水体的养殖棚舍。主动将户改厕、危房改造、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等专项工作与人居环境提升有机结合。注重特色打造,各村充分发挥当地能人巧匠作用,利用拆除的旧砖旧瓦,变废为宝,建设青砖巷、女儿墙、文化廊、镂空窗等路边小景,传承保护里下河式的建筑肌理,村庄面貌大为改观。注重党员干部带头,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积极引导群众动手,实现民建民享,在环境打造过程中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使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真正成为提高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的民心工程。
(郭庆军系兴化市沙沟镇党委书记;徐卫华系泰州市农业农村局综合处副处长)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