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借鉴“网红城市”经验,推进“美丽泰州”建设

2022年01月07日 10阅读 来源:泰州日报

□蔡桂如 钟一军 曹青

近年来我国出现了不少“网红城市”,与所谓“网红”一样吸引了大量粉丝游客,形成了城市的“网红经济”。细究“网红经济”的形成原因,一是有各类网红性质的自然和历史文化景观。这些“网红产品”,通过其特殊的“形”,给人们带来个性美的视觉冲击的同时形成独特的情感体验,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二是借助网络手段实现了城市营销。从治理者角度,通过举办大型文体活动、组织开展专题论坛或创作推介作品如有关微视频、电影、歌曲等在各类平台的发布,会受到不同层次消费者的关注,进一步提升了城市营销的精准度和覆盖面;从市民与游客角度,“网红景观”吸引着他们不断前来“打卡”,持续扩大着网络声量,放大了“网红效应”,抬升了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

一个城市要想打造“网红产品”,就需要对自然资源禀赋、人文历史传承、产业发展等的独特之处进行全面系统性的梳理,以此提炼出体现城市文化之魂的特质。在自然资源禀赋方面,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土壤、植被、河流、风景名胜与自然保护等;在人文历史传承方面,主要包括宗族姓氏状况、历史文化名人与现当代名人、传统建筑、历史传说、歌谣、风俗习惯等;在产业发展状况方面,主要包括三产分布状况、产业技术基础、关键基础材料、核心竞争力、人才队伍、产业链现状、集聚态势与能力等。

当前泰州打造体现城市文化主题的“网红产品”,要从大泰州城市公园的建设高度,立足“江苏高质量发展中部支点城市”的建设要求,围绕“一核引领、两翼呼应、多点协作”的空间布局着力:

一是打造自然生态之美的“印象城乡”。自然生态环境美,是美丽泰州的基础。根据《泰州建设江苏高质量发展中部支点城市总体方案》的规划要求,各市区要从梳理出来的可以打造成“网红”的特色处着手,进行具有“网红”性质的“印象小城”“印象小镇”“印象乡村”“印象社区”等的个性化设计与项目化方式建设。首先是立足现实考量,打造具有创意之“形”与文化之“神”相结合的“网红景观”产品。即利用地方自然资源禀赋中当前之“形”或可塑之“形”,结合各地方独有的优秀历史文化内涵,创意建设出别具意象的新奇、有趣、独特的景观,如按城镇村的现有格局和风格,设计成某一种特别形态;按某历史建筑的特点设计成某种标志物景观;根据名人事迹设计的主题式展示场馆等,甚至可以考虑根据社区村落百姓中的优良家风设计相应的教育走廊。其次要注重长远思虑,打造具有休闲康养之“流量”与娱乐空间之“变量”相结合的康养空间。从长远角度既考虑智能化信息时代因游客因素形成的城市流量,为人们提供足够的康养文化体验空间、新型娱乐消费空间等,更考虑体现祥泰文化的新奇趣的打卡“景观”与“场景”,使游客能够产生特别的情绪体验和难以忘怀的留念感。

二是打造和谐之美的“产业城乡”。产业发展和谐美,是美丽泰州的动力。根据泰州三市三区各自产业发展的不同质态,结合产业发展的今后方向,通过拉长加粗产业链条,推动“药、医、养、食、游”全产业链融合发展,要以“药”为主导,以“医”为支撑、以“养”为延伸、以“食”为特色、以“游”为纽带,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健康产业名城。正因此,当前不断提升不同产业之间的辨识度与鲜明度,推进城乡各自区域内、之间的产业一体化建设,就成为重点着力方向。当前我市各区域间的产业发展虽然特色各存,但存在功能定位与分工模糊、产业协同不足、利益共享机制尚未建立等问题需要加以重视。首先是加强农林牧渔业生态特色产业建设步伐,推进具有“养”“食”“游”为主体特征的网红式产业及其配套设施建设。其次是强化特色生物医药工业、先进制造业等的产业链条体系建设,全力打造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药”“医”“游”的网红产业集群和富有竞争力的网红业态圈。再次是重点加大第三产业的生态建设力度,要围绕生态旅游、绿色餐饮、特色产品、网络营销与现代物流等行业的发展,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行业业务知识水平与现代科技运用能力。作为“名城”建设的窗口形象,三产从业人员是推介“药”“医”“养”“食”“游”等产品从而实现“网红泰州”城市形象的主力军。只有从业态和人员这两个方面着力,才能进一步推进三产结构的提质转型。

三是打造生活幸福美的“园林城乡”。生活幸福美,是美丽泰州的落脚处。泰州大健康产业与吉祥文化的有效融合,既体现省委“高质量发展中部支点城市”的建设要求,又能助益“美丽泰州”目标实现。为此,泰州要用公园设计的思维,精心打造具有生活幸福美的各类主题公园式城乡社区,最终使整个的泰州地区呈现为名符其实的“健康名城、祥泰之州”城市公园。首先是打造富有城乡个性特色的主题公园式社区。各地社区要根据所处地理位置的文化主题建设要求,精心设计文化景观建筑与康养休闲空间,把体现生活幸福的滋味融于自然美妙的场景之中,形成各具特色的“网红”性质的主题社区,使人们尽享园林意境美的同时产生“打卡”愿望。其次是打造工、农业生产的主题公园。对各类企业而言,可以围绕自家产品制造工艺、流程、企业文化等将厂房建筑美、厂区生态环境美与员工精神风貌美融为一体,打造具有个性主题的公园式生态园区。对农村各地而言,可以考虑根据地形地貌、农产品特点、民俗文化等情况,围绕耕、采、做、尝等互动体验环节,打造集康养休闲、农事体验、农业文化、餐饮娱乐住宿为一体的特色农业主题公园,形成“农业+旅游”“农业+体验”“农业+文创”等的产业融合,最终建成特色农业、休闲观光、阳光康养、生态旅游、文化创意等类型的“印象农业”。

(本文系泰州市委党校2019年度科研课题选摘)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