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名城

2022年01月07日 10阅读 来源:泰州日报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开局之年。前不久召开的市委五届九次全会,明确了“做强产业”这一工作重点。当下,产业已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热词之一。

产业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泰州发展薄弱环节。连日来,代表、委员们围绕如何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展开热烈讨论。

瞄准中高端增强产业实力

特色产业是区域发展最为珍贵的资源禀赋。

当前,宏观环境仍然复杂多变,经济发展面临新的风险挑战,必须坚定不移用产业强市的务实举措化解下行压力。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产业强市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工作的核心任务。真可谓一语中的、直击要害,一下子抓到了关键处。”市人大代表祝光认为,推进产业强市,是立身之本、强市之基,是我市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必将有效提升泰州产业发展的能级和水平。必须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新机遇,加快发展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进一步提升产业层次,助推产业迈向中高端。同时,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培育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等服务业新动能,加快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向融合步伐。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瞄准中高端增强产业实力。市政协委员刘秋平认为,将提升产业能级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与“突出产业强市、特色发展”一脉相承,也对相关部门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必须紧紧抓住产业转型,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为发展方向,按照“培育产业链条、打造地标产业”的目标定位,以强链、补链、延链、建链为总抓手,制定实施“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把三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成为长三角先进制造业新地标,进一步提高泰州产业发展的优势集中度和核心竞争力。

增强产业实力,就必须聚焦聚力打造三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市政协委员吴翔表示,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产业创新性强、附加值高,是典型的“高精尖”产业,也是未来大健康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全国全球的“大坐标”中审视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产业发展,以创新为指引,以产业资本为纽带,以落地产业化为目标,加快集聚一批高质量、扎下根、有后劲的产业化项目,培育更多的上市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规上企业。

“高端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处于产业链的高端、价值链的顶端,是决定地区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市人大代表羊进明表示,作为开发园区,要积极搭建技术平台,引导企业掌握核心技术“破瓶颈”;推进补链强基,助推企业以系统集成“强能力”;创新服务模式,支持企业以增值服务“拓空间”。

市人大代表吉勇认为,高端化、特色化、绿色化是今后化工及新材料产业的主攻方向,这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加快“砸笼换绿”步伐,坚决淘汰低效落后化工企业、装备和技术;深化“腾笼换鸟”,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集群化企业。同时,引导存量企业加大工艺改进、装备升级、自动化改造等技改投入,助推企业技术更尖端、产品更高端。

突出企业主体激发创新活力

科技创新是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的重要支撑。

加快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产业体系,就必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需求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机制。

“围绕活跃企业创新行为,推动创新成果在企业转化,优化创新生态让企业受益,整合创新政策助企业创造。”市政协委员丁志强说,政府工作报告就创新工作的安排体现了一切围绕企业转、一切围绕企业干的原则,重点突出、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必须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政策环境,探索新的激励企业科技创新的管理制度,从研发投入、创新产出、科技人才等多个维度,采用指标量化的办法对企业创新能力进行评估。对表现优异的企业进行表彰,树立创新标杆,营造尊重和激励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有效激发企业的创新动能,推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

市人大代表申晓勇说,推进产业创新,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最大变量。要突出做大增量与盘活存量相结合,一手抓好高端人才引进、广聚产业创新“领头羊”,一手抓好实用人才培养、打牢城市人才“基本盘”。要突出产业工作与人才工作相融合,同步布局项目招引、人才集聚,统筹推进产业、人才、园区一体化发展。要突出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相配合,持续深化人才评价、人才激励等体制机制改革,以更精准的支持、更宽松的环境打造人才发展的最优生态。

“产业强则经济强,经济强则城市强。开发园区作为产业集群的主阵地,也是科技创新的主阵地,理应不遗余力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发展。”市政协委员陈磊认为,必须始终突出企业主体这一关键,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力度,改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组织方式,加快推动产业创新发展。鼓励、支持企业“研磨”技术、“嫁接”智能,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

市政协委员张志祥认为,企业是产业发展的主体,产业强,企业必须强。企业强关键要靠科技创新,科技创新重点是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人才引进不仅仅单纯靠企业,需要全社会共同创造、营造引才和留才的良好环境。希望政府进一步强化政策引导,加大企业招才引智的奖励力度,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

营造优良的产业发展“小气候”

产业发展植根于肥沃的土壤,更离不开优良的环境。

“优良的产业环境不仅是产业赖以生存的新鲜空气,更是一个地区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市人大代表张长平说,要充分放大产业投资基金效用,支持以三大先进制造业集群为重点的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利用我市参与国家级基金优势,尽快储备一批有发展潜力、有投资价值、带动性强的优质项目,力争促成更多专项基金直投我市;加强财政资金与国企资本、保险资本、产业资本、银行资本合作,做大做强我市产业母基金规模,发挥基金对产业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围绕我市现代产业体系,组建重点产业子基金集群,扩大基金体系覆盖面,助力特色产业集群发展。

“产业发展离不开可靠的用地保障。要坚持‘项目为王、产业为王’理念,围绕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全方位提供高质量精细化自然资源保障。”市人大代表李兴国说,必须提升规划保障力度,抢抓“规划一致性”处理的政策窗口期,调优调足发展空间。提升服务保障强度,坚持现场办公联动机制和全程跟踪服务机制相结合,主动深入园区和企业,建立“服务专班”,优化保障服务“绿色通道”。提升用地保障精度,分类分级突出重点,深化用好工业用地综合评估机制,确保用地计划指标向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高的项目和企业倾斜。

市政协委员顾维中认为,优化营商环境,根本在于提升城市品质。要以标准引领高质量发展,大力实施优化营商环境年主题行动,不断提升城市品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致力让经济发展土壤更肥沃,着力营造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小气候,推动品质泰州建设再上新台阶。

“做强产业、做强城市,对优化营商环境提出新要求。”市政协委员邹晶认为,必须聚力推进审批提速增效,深化工程建设领域审批制度改革和“一网、一门、一次”改革;聚力提升“一网通办”效能,推进网上审批、不见面审批和“一件事”改革;聚力构建利企便民服务平台,推进12345“一号通”;聚力打造阳光透明交易平台,推动公共资源交易全过程公平公正公开;聚力建设高质量审批服务团队,打造“泰满意”线上线下一体化帮代办服务品牌。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之基,园区是实体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载体和动力。”市人大代表王小飞说,开发园区是服务企业的基层单位,要以落实党政负责人挂钩联系企业为契机,全面了解挂钩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及时解决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真正做到“企业有诉求、我们有回应”,让企业安心忙主业、谋发展,催生更多的“二期现象”“三期现象”。

□本报记者 潘荣进 宗禾 通讯员 守东 李映 后勤 文安 王询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