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困境儿童精准排查和保障的泰州实践与探索

2022年01月06日 10阅读 来源:泰州日报

□潘时常 陈庭文 潘文翔 刘银林

儿童是祖国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困境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作为这个时代的特殊群体、弱势群体,对他们实施关爱就是关心我们的希望和未来。

“困境儿童”无论是从质和量来说都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困境儿童的保障和关爱与时俱进,是各级党政组织和全社会应尽的责任。从他们各自的具体情况来看,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大多会随着家庭和社会的发展向着好的方向不断改善,但并不排除其中的一部分因为家庭遭遇的病灾、车祸、自然灾害等巨大变故而跌入贫困的深渊,返贫致贫的概率始终存在,政府的救助和社会的帮扶成为他们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希望。实际生活中,由于这种情况出现的突然性,具体信息有时往往难为外人所知,制度性的进村入户,通过精准排查及时掌握信息,同步动态调整,是帮助他们摆脱困境的根本之策。

从2019年9月开始,泰州市民政局将精准排查作为推动政策落实的突破口,按照专业化、社会化、标准化、信息化、精细化、长效化的思路,探索困境儿童保障和关爱工作往实里做、往深里做,构建政府救助、社会互助、家庭自助“三位一体”保障关爱机制,通过在高港、姜堰试点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将这项工作推广到全市。通过一年来的精心组织、积极实践、勇于探索、创新创优,取得突出成效:困境儿童总数由2019年9月的6048人增加为10147人,其中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由65人增加为177人、低保家庭儿童由2856人增加为3240人、建档立卡家庭儿童由1947人增加为4388人,在全市开展“幸福童享”关爱行动,逐步建立“六个一”工作机制,对困境儿童关爱服务实现全覆盖。探索制定了一套政策性文件、标准化制度,建立了信息采集报送系统,为全省提供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三统一”加大顶层推动

统一构建领导体系。市和各市(区)委、政府高度重视,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联席会议和相应工作机制,将困境儿童精准排查与保障列入今年各级深化改革项目,市和市(区)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工作;统一制定方案。参照市制定下发的《困境儿童精准排查与保障工作方案》,各市(区)结合本地实际,将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关键环节、方法步骤、标准要求、保障措施、时间节点等进一步细化,做到规范有序、切实可行;统一工作部署。按动员部署、精准排查、梳理汇总、总结提升四个阶段的要求,市、市(区)、镇(街)、村(居)各级一把手明确责任、亲自上阵,层层召开动员部署会,提升政治站位,提升目标要求,提升政策水平,精准抓住关键环节,精准掌握实施步骤,精准提高排查质量,加大组织统筹力度,加大问题整改力度,加大责任分解力度,确保精准排查扎实有效,抓铁留痕。

混编团队夯实专业化基础

全市以市(区)、镇(街)、村(居)专业儿童工作者为骨干,联合江苏师范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和专业社会组织,组成村(居)、网格长、“五老”志愿者、村民代表等多种专业人员在内的2000多人的混编团队。强化专业培训,打牢政策功底。从统一政策集成、统一问卷设计、统一培训人员三个方面,系统谋划、科学组织,有序推进、确保实效。市民政局负责集中梳理困境儿童生活保障、医疗康复、教育资助、城乡低保、残疾人两项补贴、临时救助、司法援助等方面的文件,形成政策汇编,为工作开展提供指南。江苏师范大学课题组紧扣政策设计问卷,邀请专家评估,最终形成可全面反映困境儿童类型、致困原因、政策保障和社会关爱情况的调查问卷作为排查的基本标尺,统一设计《泰州市困境儿童基本信息调查表》。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牵头组织对市(区)民政部门儿童业务科长、未保中心负责人、社会组织社工、镇(街)儿童督导员、村(居)儿童主任进行分层培训、分类指导。根据今年疫情实际,市开设了儿童政策法规云课堂在线讲座,邀请相关专家利用晚上时间进行线上教学,已教授23课时,在线听课达10100多人次。

规范程序着力标准化推进

一是完善政策支持体系。集成各部门政策资源,推动困境儿童关爱保障政策体系建设,提标扩面,拓宽困境儿童保障面。各市(区)参照《泰州市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实施办法》,制定了符合本地实际的措施和办法,围绕“养治教康”进行总体设计,加强分类集成,将6大类儿童类别中第2、3类合并作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参照散居孤儿基本生活费补贴标准进行保障。将部分佐证材料适当简化,解开基层因相关条款捆住的手脚,加大健康、康复、教育、司法等救助政策的落地力度。

二是规范排查程序。全面推广高港区的工作法:儿童信息调查与政策宣传相结合。组织入户调查儿童基本信息时加强政策宣传,上门时为每个困境儿童带一份小手礼,调查时注意拍摄或复印困境儿童相关证明材料,提高入户调查的效率;项目过程管理与政策保障落实相结合。坚持边排查、边整改、边保障,及时形成困境儿童综合报告:对已享受基本生活保障的困境儿童,排查时做到对保障金额等情况与困境儿童家庭及其监护人核对无误,不留漏洞;对未享受基本生活保障的困境儿童,进行政策宣传,帮助申报保障资料,及时审核审批、纳入保障;对困境儿童微心愿以及家庭有无特殊困难等相关诉求的调查,排查人员做到不见到孩子本人不离开,当面问清孩子的微心愿及家庭的相关诉求,符合相关救助保障政策的协助办理;困境儿童精准认定与政策创制相结合。制定形成困境儿童分类保障的认定口径,完善困境儿童基本信息调查表、排查情况说明和综合报告样稿,特别是对父母及儿童重残重病情形、贫困家庭界定、特殊情形困境儿童界定等方面,都明确了可操作的认定标准。在政策创制方面,修订出台了《高港区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实施细则》,从政策体系上规定了各类困境儿童保障路径及标准,覆盖面广、操作性强,其中将低保边缘户家庭困境儿童按照低保标准50%纳入基本生活保障,对低收入家庭重病重残儿童保障标准提高至80%,对于推动建立儿童福利和儿童保护制度在省市具有首创意义。高港探索出台的排查流程、标准、实施办法、经费保障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在全市推广后,使整个排查按章推进,规范有序。

三是出台案例引导。市和市(区)民政部门利用联席会议制度,明确成员单位的各自职能及工作要求,对困境儿童分类标准实施情况进行评估,组织跨界问题会商,对父母不履行监护和抚养责任儿童保障等特殊个案进行专题研讨,为基层落实政策提供范例。

线上线下做精信息化比对

我市民政系统按照市委“磨就铁脚板、铸造铁肩膀、常怀铁汉柔情”做好民政工作的要求,一方面采取入户走访、座谈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对困境儿童家庭监护、政策保障、社会关爱和自我发展情况进行全面排查,不凭道听途说,定要眼见为实;一方面,分别从线上采集教育、残联、扶贫、司法、公安、卫健部门等数据,依托市电子政务中心,建立困境儿童数据库,将儿童保障政策和保障标准编码入库,定期与相关部门进行数据比对,动态跟踪管理,确保保障情形一有变化即能适时调整。将困境儿童基本信息与省未成年人社会保障信息平台进行比对完善,通过“祥泰码”录入儿童身份证号,并为每个困境儿童配置一个“幸福童享”二维码,及时进行更新,使政策与儿童“零距离”接触,需要社会结对关爱的,推送到智慧泰州设置的“困境儿童社会关爱之窗”,供社会爱心人士、公益慈善组织认领。

兴化市通过与疾控、司法、检察等部门的比对了解到一名艾滋病毒感染女童,本着保护儿童隐私的原则,民政局主动作为,直接审核审批,两天内就将其保障到位。疫情期间,各市(区)实行24小时报告制度,全面排查散居孤儿以及其他困境儿童与监护人身体健康状况、密切接触新冠肺炎患者、防护措施落实等情况,遇有监护责任未落实、难落实的,民政部门及时主动承担临时监护、兜底监护责任,确保全市无一例困境儿童感染。

补齐短板构建长效化机制

泰州在精准排查与保障工作中推广各市(区)创建自己的工作品牌,如高港区、姜堰区加强部门协作将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送福利中心收养再寻新家,高新区儿童之家全覆盖,兴化市“五老”参与精准化排查,靖江市开门办院、临时托养,泰兴市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体系,海陵区社会组织全方位参与等做法,成为持续做好困境儿童精准排查与保障的有益探索。

排查队伍常态化。对组织建立的混编排查队伍保持架构,做到任务不变、队伍不散,对个别工作变动的采取换人不散组织,保证随时拉得出、打得响。姜堰区通过边排查、边整改,实现保障全覆盖,区民政局牵头政法口12名工作人员组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妈妈工作群”,对全区突发情况引发的各类监护缺失儿童,采取个案救助的模式,发现一个及时协助办理一个,落实孩子的日常监护照料,有的还帮助找到了适合其健康成长的寄养家庭。

信息推送及时化。建立困境儿童信息排查、发现、共享机制,各部门对自己采集的数据即时推送,实现生活、医保、康复等养、治、教、康基本保障全覆盖。开展“养治教康˙成长护航”生活保障、健康关爱、教育帮扶、困难慰问、知识宣传、法律援助、就业援助、文体专项、志愿帮扶、评选表彰等十项行动,逐步将服务类关爱项目提升至50%以上,为他们成长、成人、成才和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保障资金多元化。2019年12月,市政府牵头爱心企业成立“泰州市龙凤堂幸福童享基金会”,全国药企老大扬子江药业捐资3000万元,基金会资金规模达3400万元,建立规范高效的运作机制,构建项目化关爱系统,打造的“幸福童享”儿童关爱品牌在央视和新华日报等媒体宣传,产生广泛影响。同时,推动市(区)、镇(街)通过社会募集、单位资助和政府扶持相结合的办法,建立“幸福童享基金会”或“幸福童享关爱专项资金”,做大基数、做强实力、做优服务。

关爱阵地网络化。市福利中心改扩建工程加大儿童康复治疗、特殊教育部分的投入,拟新建儿童服务区4100平方米、儿童康复区4200平方米,打造成集中供养孤弃儿童的“伊甸园”。姜堰区财政拨款1300余万元,建成建筑面积近1400平方米的未成年人保护中心,为开展困境儿童关爱活动营造了一流的环境。全市镇(街)村(居)着力抓好“儿童之家”的建设管理,实现由“盆景”向“景区”的拓展,打造一批硬件设施完善、活动内容丰富、运营规范良好的活动阵地。

一线督查制度化。市和各市(区)民政系统定期不定期地组织督查,规范排查的过程管理,建立每日进度上报制度、挂钩联系镇(街)制度、定期督查制度、标准化档案制度等,督促基层召开动员部署会议、组织培训、排查走访、阶段转换、个案帮扶等工作过程留下文字和图片资料,组织市(区)、部门间交叉检查,不留死角,保证精准排查和关爱保障落细落实。

(作者单位:泰州市现代民政研究院、泰州市民政局、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