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打造宜居宜业的秀美水城

2022年01月07日 10阅读 来源:泰州日报

坚持以水秀城、以绿美城、以文润城、以业兴城,把筹办省运会作为城市功能品质提升的重要引擎和抓手,突出功能补缺、道路通畅、添绿净水、环境做美,推动城乡高品质建设、高水平融合,走特色化、内涵式城乡协调发展之路,倾力打造宜居宜业宜乐宜游的秀美水城,推动泰州城乡“颜值”“气质”齐升。

——摘自市委书记史立军在市政协五届四次会议上的讲话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带来的是溢出和虹吸“双重效应”,对泰州而言“危”“机”并存。我们将立足长三角Ⅱ型大城市定位和江苏高质量发展中部支点方向,主动以特色发展、内涵提升参与融入区域发展,增强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力和综合服务功能,推动城乡高品质建设、高水平融合。

——摘自市委副书记、代市长朱立凡在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打造宜居宜业的秀美水城

□本报记者

朱敏丽

宗禾

一座高品质城市,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求,也是赢得新一轮区域发展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

“做强城市”、“打造宜居宜业的秀美水城”、“推动泰州城乡‘颜值’‘气质’齐升”……前不久召开的市委五届九次全会围绕城市品质提升发出了最强音。

作为今后的工作重点,“精细做好城市转型文章,塑造美在内涵的品质之城”被写进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头顶同一片蓝天,脚踏同一片土地。对于建美建好这座养育我们的城市,两会的代表委员们给予了高度关注。连日来,大家纷纷围绕提升城市能级、增强百姓幸福感、丰富城市内涵等方面,展开热烈讨论。

补短板强弱项,提升城市能级

城市能级,是一个城市的某种功能或者诸多功能对该城市以外地区的辐射影响程度。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城市群作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空间形态,逐渐成为参与国际竞争区域竞争的基本地域单元。这就需要城市站在更大的布局中考量自己,用更高的坐标体系来塑造自己,并通过能级提升带动或者促进区域的竞争优势、发展优势。”市政协委员高卫东说,建市23年,泰州城市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求相比,城市首位度、辐射力以及功能配套等还有较大提升空间,迫切需要我们对标对表、补齐短板。

“泰州城市存在的布局碎片化、中心虚化、功能弱化等问题相对突出,要做强城市,不断提升城市发展能级,首当其冲的是坚持规划引领,以高质量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进一步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加快资源要素组合,着力打造城市硬核、增强核心功能。”市人大代表李兴国认为,城市建设规划先行,必须以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契机,不断提升规划品质内涵,精心完善市域总体空间结构和城镇空间体系,持续做优城市框架,为做强城市提供强大资源保障和规划支撑

市政协委员胡正平说,城市美不美,一靠绿化,二靠水。水是泰州城市最显著的特色资源,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宜居宜业的秀美水城,做好水文章很重要。在这一方面,水利建设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必须拓宽视野、创新思维,在畅通水系、增强水利工程防汛抗旱功能的同时,积极打造生态河道,拓展亲水娱乐休闲空间,挖掘古盐运河文化,做优做美凤城河等景观河道,让城市宜居宜游宜乐,让城市在见水见绿之间,充分焕发灵气和活力。

市人大代表郭余庆说,提高中心城市首位度,对接长三角,交通要先行。这些年,政府通过推进市区一体、城乡融合发展,加快了快速路、高速路网的布局和建设。但这还远远不够,必须持续发力交通建设,以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均衡发展为方向,补齐发展“短板”,着力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全面接轨沪宁杭、长三角核心区,全面融入国家和省交通主通道、大通道。

市政协委员董维华说,2022年,我市要举办省运会,这是泰州对外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契机,办好这一精彩盛会,至关重要。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已经就“办好赛事做强功能”作出了一系列动员部署,倒逼城市建设持续发力,相信通过一场赛事扮靓一座城,城市基础配套设施尤其是体育功能设施会更上一个台阶,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泰州的城市影响力会越来越大。

宜居又宜业,彰显城市幸福本色

城市品质不仅在于灵山秀水赋予其“高颜值”,更在于人民安居乐业赋予其“深内涵”。代表委员们认为,就业、教育、医疗保障等关乎群众切身的利益,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城市不可或缺的部分。

市人大代表祝光认为,民生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群众的冷暖始终装在心上,下大力气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烦心事、闹心事,把人民的期待变成我们的行动,让人民的愿望从梦想照进现实。认真办好市区改善民生实事,结合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城建惠民”两年行动计划以及省高质量监测考核指标体系要求,积极推进一批政府投资项目和民生实事项目,建立健全长效管理制度,确保项目建成一个、投入使用一个、发挥效益一个。

城市要宜居又宜业。市政协委员王明根说,稳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稳了,收入增了,城市品质才能得到更好保障。必须始终把稳就业摆在首要位置,继续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扩增量、提质量、抓减量,通过产业吸纳、技能提升、创业带动、招聘服务、稳岗补助等系列措施,防失业、促就业。创新体制和机制,支持灵活就业和新业态发展,形成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教育强则城市强,教育兴则城市兴。市人大代表窦平认为,教育是一座城市的底气和未来,要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加大学校建设力度,深化教育集团、教育联盟等“名校+”共建模式;切实打好课堂革命突破战,推进“面向每一个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精准施教。积极探索“互联网+教育”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做强教育之乡品牌,用教育发展的品质提升城市建设的温度。

市政协委员陈正泉说,医疗保障事关人民群众健康福祉,是人民生活高质量的基本保障。必须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切实守好老百姓的“看病钱”;要精心部署,实干奋进,积极开展职工医保补充保险试点,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落实医保惠民政策,推进医保公共服务市区一体化等等,用好“救命钱”,进一步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从事法律工作的市政协委员杨明,更关注城市环境。他说,水环境、空气环境关乎每个居民的身体健康,保持城市“高颜值”,碧水蓝天是“标配”。要持续擦亮城乡生态底色,必须致力用好制度这把利剑。比如强化生态文明考核追责,建立经常性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等等,同时构建统一的生态文明宣传体系,树立“保护生态,人人都是责任人”的良好氛围,形成全员抱团保护环境的强大合力。

倡导文明新风,涵养城市“气质”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是城市形象和品质提升的重要体现。

市人大代表何惠说,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市委、市政府突出强调“颜值”“气质”双提升,并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以文明创建为抓手提升城市形象品位”作为“精细做好城市转型文章,塑造美在内涵的品质之城”的主要举措之一,足见城市文明,对涵养城市“气质”的重要性。她认为,在改善城市硬环境的同时,必须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社会公德教育,全面推进创建文明单位、社区、行业、村镇等工作,引领社会形成文明礼让的良好风尚,让文明真正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习惯,成为一个城市的精神标签。

在这一方面,曾在新加坡生活多年的市政协委员游利非常认同。他说,新加坡虽然城市面积小,但城市很美,文明程度很高,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城市是大家的城市,无论是城市建设还是城市品质的提升,每个人都是主角,要身体力行,共建共治共享。要切实增强市容秩序、环境卫生等责任主体意识,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加大不文明行为惩戒力度,形成全民支持参与的良好氛围,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号召全民参与,提高城市文明和城市形象,榜样引领的力量不容小觑。”市人大代表管亚莉说,要加快建成城乡全域覆盖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矩阵,让“核心价值观”“文明理念”等都在潜移默化中传递到每个人心间;要积极发挥“十行百星”榜样效应,用身边事教身边人,让点滴文明行为汇成城市文明风景。要在全社会积极弘扬志愿服务的精神,完善志愿者礼遇制度,制定志愿者积分管理制度,凝聚起更大的向上向善的志愿服务力量,把城市建设得更美好。

市政协委员徐同华认为,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精神基因,泰州城市文化底蕴深厚,要立足城市品质提升,积极打造泰州文化软实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开发更多具有“泰州记忆、泰州风骨、泰州印记”的文化产品,坚持以文化人、以文塑城,传承历史文脉,把握时代特点,用文化力量培养文明市民,促进形成互助互爱、和睦友善的社会氛围,让“大美泰州”不仅美在外表更美到骨子里。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