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姜婧)在防疫一线奋战的医护人员中,有这么一群人,他们虽然不身处医院直接救治病人,很多市民甚至不知道他们的存在,但这群人同样是防控疫情斗争中的主角,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健康守门人”作用,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疾控人。
让病毒无处遁形
要判断一名疑似感染者是否感染新型冠状病毒,需要检验人员穿着厚重、不透气的防护服,对着近在咫尺、从病人身上采集到的病毒样本,在检验室里连续工作5个小时。
在泰州市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科微生物检验室,目前有15名距离新型冠状病毒最近的人,经过泰州各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集的样本,都将在这里接受检测,一旦患者标本新型冠状病毒PCR阳性,样品立即送省疾控中心复检。
“医院方面联系我们,需要采集样本送检,哪怕是在深夜,我们的检验人员都第一时间赶到检验室待命,开展工作,”泰州市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科科长马智龙告诉记者,其实从1月17日开始,普通市民对此还不太知晓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开始了新型冠状病毒的检测工作,为主的两三个人连续六天都没有整觉睡,大家24小时待命,连轴转,时刻保持神经紧绷。
马智龙的同事丁雯,就是泰州地区最早奋战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一线的检验人员之一。当她在半夜12点多接到马智龙的电话,得知泰州市人民医院有一例样本需要送检时,她果断起身,将怀抱中2岁的孩子托给家人照顾,火急火燎赶往检验室。那一天凌晨,样本检测结果出来只是流感,丁雯在厚重的防护服下长长地舒出一口气。
整个科室高强度运转了一周以后,泰州市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科微生物检验室增加至15名检验人员,分早、中、晚三个班组,轮流上岗。
查杰主动承担起了夜班组的工作,他几乎没有休息,样本检测量大的时候,他与同事常常一轮做好后,紧接着又要开始第二轮,在检验室内连续工作10个小时以上。整个过程中,检验人员往往无法喝水、上厕所。实验操作完成后还要进行结果分析、样品保存、复核上送、检验室消毒等工作。每次脱下防护服,他们的衣服都湿透了,脸颊两侧被防护装备压出深深的印痕。
1月26日,省卫生健康委发布了我市1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民众所不知道的是,第1例确诊病例的背后防疫一线上的工作人员克服了很多困难。
“第一个阳性样本采样就很困难,当时这个病人是不配合的,我们从夜里11点多接到指令,一直等到凌晨3点多,患者咽拭子、深咳痰液和血清标本样本才送到检验室。等待多时的检验人员立即进行核酸提取,开展检测工作。经过近4个小时奋战,检测出该患者标本新型冠状病毒PCR阳性,样品立即送省疾控中心复检。”马智龙说,“疾控中心的司机师傅也很令人感动,明知道是阳性样本,他们也不带迟疑地装车开往南京。”
防疫一线的“福尔摩斯”
在积极投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泰州市疾控中心迅速成立流调组、检验组、后勤保障组、宣传报道组、健康教育组等多个应急小分队。
其中,关于流调组,普通市民不知道他们是干什么的,即便知道了“流调”是“流行病学调查”的意思,也有很多人想不到这是一群甚至比检验人员面临更多潜在危险的人。因为这项工作需要疾控人员直接与病人面对面,然后根据病人提供的线索在第一时间内,一个一个地找到跟病人有过近距离接触的所有人员,往往只有一个病人,流调组的工作人员也要排查密切接触者上百人。
戴文军是泰州市疾控中心急性传染病防治科副科长,也是这次流调组负责人。1月21日凌晨1点多,他们接到来自江苏省公安厅的协查通报,事由是一名来自武汉到扬州探亲的女性旅客在旅途中出现发热症状。“夜里2点多我们向各县区下发协查通报,21日上午去到火车站开展检测,指导工作人员逐一检测旅客体温,做好疫情防控各项准备。”据戴文军介绍,流调组一共21名成员,被分为7个小组,大家接到命令后,都迅速奔赴抗击疫情的第一线,顾不上吃饭、休息,紧锣密鼓进行着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流调几乎与检验工作同时开展。样本被送往检验室的过程中,流调组已经在赶赴现场,去了解病人的基本情况。对于被确诊的病人,流调人员更需要多方面了解病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发病诊疗过程、临床表现、发病前14天居住旅行史、农贸市场活动史、野生动物接触史等,以及密切接触者的调查和管理。
由于记忆不清、部分病人不配合等原因,流调人员必须谨慎处理从病人口中获取到的信息、辨别真伪,像“福尔摩斯”一样不放过一丝一毫的线索。他们与公安部门联合开展工作,通过调取监控、人脸识别等技术手段逐一比对、排查,一个接一个地找到跟病人有过近距离接触的所有人员,不管这些人是病人的家人、同一航班或同一动车的人员,还是病人接触过的出租车司机、宾馆服务员、餐厅服务员、导游等。
从1月23日开始,戴文军没有离开过岗位,哪怕他的家就在距离疾控中心几百米的地方,他也没有回去过。流调组的工作人员大多和戴文军一样,他们舍弃了春节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奋战在防疫一线。方便面和苹果成了他们的年夜饭,他们以不一样的方式度过了这个春节假期。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