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聚徒讲学一村又一村

2022年01月07日 10阅读 来源:泰州日报

韩贞纪念馆坐落于兴化市戴窑镇西北韩家窑。

几间小小的青砖小屋,古朴淡雅,门前还有一块小匾额:韩贞纪念馆。大门一侧白石上,镌刻着“韩氏宗祠”几个大字,其上小字题为:兴化市文物保护单位。步入馆内,是一处较为开阔的庭院。中间是一尊韩乐吾汉白玉雕像。只见他手执一卷,面带微笑地注视着远方,一袭儒生打扮。雕像之后,中间是韩氏祠堂,东厢房为韩贞纪念馆,西厢房为廉政学习园。庭院西侧墙壁上,题写着韩乐吾的作品《樵歌》。

馆内布展详细介绍了韩贞的学术思想,认为是儒家思想的延续,继承了泰州学派王艮的“百姓日用即道”的哲学命题。他的独特之处,就在于知行合一,注重言传身教,并用一身去践行。

关于韩乐吾生平,《扬州府志》、《兴化县志》皆有记载。黄宗羲《明儒学案》记载尤为详细:

陶者韩乐吾氏,名贞,居蓬屋三间,陶甓为生。常假贷于人,为甓。甓坯为雨坏,负不能偿,并其蓬居失之,居破窑中。闻樵者朱氏风,从之学。朱殁,卒业于先生仲子。惭习识字,粗涉文史。尝自咏曰:“三间茅屋归新主,一片烟霞是故人”,箪瓢屡空,衣若悬鹑,晏如也。年逾三纪尚鳏。仲子倡义,属门徒醵钱助之婚。妇初归日,笥余一二裙布,尽分给所亲。与之约曰:‘吾志希梁鸿,吾不鸿若非而夫,而不孟光若,亦非吾妻也,买蒲,日为程,令织盐囊,易糈以给,朝夕作饮。……后聆先生,学有得,毅然以倡道化俗为任,无间工贾佣隶,咸从之游。随机因质,诱诲之愿。化而善良者,以千数。每秋获毕,群弟子,班荆趺坐,论学数日。兴尽则挐舟,偕之赓歌互咏,如别村聚,所与讲如前。逾数日,又移舟,如所欲往。

《明儒学案》讲述了韩乐吾的生活、为人、学业、志向、婚姻、教育等方面内容,粗线条勾勒了韩乐吾乐善好施,倡导平民教育的一生。

韩乐吾继承了泰州学派聚徒讲学的方式,“一村既毕,又之一村”。所讲的都是百姓当下日用之学,反对讲“闲泛语”,反对搬弄经书陈言。他以倡道化俗为任,团结了很多农民和底层窑工、灶户、商贾、仆役。因此“化而善良者,以千数”,有力推动了乡风良俗秩序。

韩乐吾墓园位于戴窑镇车路河畔,原先只是人家屋后的一个小土丘,荒草丛生,备受冷落。

如今,在兴化市政府的关心下,戴窑人民对韩乐吾墓园进行了保护与修缮,表达了对先贤的尊重与敬仰。在初心广场南侧,车路河北侧,墓园由三座大土丘、“东海贤人”的牌坊以及题诗墙组成,成为戴窑镇一张珍贵的文化名片。

启发平民之智

为己任

韩贞的启蒙老师为朱恕。朱恕,字光信,号乐斋,大丰市草埝人,樵夫出身。明代哲学家,泰州学派重要成员。年少丧父,家境贫穷,采樵养母。一天,他经过王艮书院,留步听讲,深受启发,信口做歌:“离山十里,薪在家里;离山一里,薪在山里。”王艮听了,认为他的歌很有哲理,连忙招入院中,向学生说道:“你们都应知道处处有理,问题在于你去不去追求!”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朱恕勤学苦练,很好地继承老师王艮的哲学思想。韩贞十八岁时,才开始向朱恕学习。朱恕主要给韩贞讲授尧、舜、孔、孟、颜、曾之学,韩贞听后弃佛归儒,韩贞识字学文自此而始。

据《韩乐吾大事年表》记载:嘉靖十二年(1533),朱恕见韩贞笃学力行,又荐至王艮处学习。众人笑他行李箱内有蓑衣,韩贞题诗曰:“随我山前与水前,半蓑雪霜半蓑烟。日间着起披云走,夜里摊开伴月眠。宠辱不加藤裸上,是非还向绵袍边。生成难并衣冠客,相伴渔樵乐圣贤。”

王艮见此诗,向王襞说道:“继吾道者,韩子一人而已。”制儒巾深衣,以诗赠之曰:“莽莽群中独耸肩,孤峰云外插青天。凤凰飞上梧桐树,音响遗闻亿万年。”可见王艮对于韩贞的器重。后来,王艮还亲自到戴窑看望韩贞。

王艮接待、安排、器重韩贞是事实,但韩贞真正的老师应该是王襞。《先生行状》中说:(韩贞)慕朱樵而从之学,后乃卒业于东涯(王襞)。虽然韩贞只跟王襞学习了两年,但师徒情深,经常诗歌相答。诸如《次东涯师韵》《答王东崖师》。王襞,喜欢用写诗来表达他的哲学思想。韩贞,也喜欢这种方式。尽管他的诗歌过于粗浅,直白,但哲学的功用以及格律的谨严还是在的。

王襞诗歌平民化、通俗化、韵律美、以及动态美都对韩贞的诗歌创作产生一定影响。不同的是,王襞写诗是出于自然的表达,而韩贞更多的是有意为之。王襞教给韩贞的诗歌技艺,让他很好地宣扬了他的哲学思想,也成为研究韩贞的第一手资料。

“大行穷居,不加不损。”这是王襞对韩贞的褒奖。事实上,“乐吾”,即是“乐樵”。不愿当官的韩贞,毕生以渔樵耕读,以适其志。以读书讲学,启发平民之智为己任,要人们行善,做好人。

嘉靖十四年(1535),韩贞辞别王艮、王襞,回归乡里。从此,耕读乡里,渔樵自适。直到嘉靖二十五年(1546),才与杨氏完婚,留下“梁鸿孟光”的传世佳话。

韩贞几乎足不出乡里,以讲学为业,这与王艮扎根故乡讲学志向是一致的。他交游很少,只是与同乡宗臣、李春芳等人有诗歌唱和,留下《示宗子相》《上太师李相国》等诗作。

韩贞的弟子,有姓名可考的计28人:赵来翔(字千仞)、邵云鹤(字公序)、王允士(字简生)、顾图(字天苞)、李滇(字仲会)、周鲸(字石麟)、杨希望(字黄舆)、凌云(字汉瞻)……

知行合一

“乐学以快吾志”

韩贞十八岁才开始治学,其思想由佛教转向了儒学,以后未有大变。三十七岁时,韩贞想参加科举,认真学习八股文三个月,后来到考场看见考生们一个个蓬头跣足,就放弃了,回家继续当陶工。临走时,他说“大丈夫出则为帝王师,入则为百世师,所以伊尹三聘不起。”并赋诗旧作《归来》以明心志:“三聘不移耕叟志,圣贤出处岂寻常。”

此时的韩贞主要思想是“追圣之志”,正如他在诗中所说,“淮南格物追前圣”。又如另一首《归来》:“归来日日对羲皇,岂为浮名薄利忙。”羲皇世界乃“大同世界”“治太平”社会,韩贞所追求的“羲皇世界”,实际上需要经过“王化”的过程。他之所以要聚众讲学、明道化人,就是为实现这一理想。

其次是“求道之坚”。韩贞继承了王艮“百姓日用即道”的思想,以及王襞“良知”思想,认为人人都有良知,不必刻意打点、计算、安排、布置。他说:“刻下功夫只见成,天机到处自生生。”一切从心出发,天机自然呈现。

三是“乐学思想”。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源头来自王艮的《乐学歌》: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韩贞之所以号乐吾,就是想表达“乐学以快吾志”的意思,亦是乐学思想的一种表现。

四是“知行合一”。王艮、王襞都主张实用性,知道“良知”而不去做,就没有意义。所以韩贞在这个方面做得很好。他重视当下,重视实践,“行”才是“知”的目的。他反对“静坐观空空无物,无心应物物还空。”

五是“天人一家”。韩贞所说的“天人一家”与“天人合一”并不是一回事。他认为天是天,人是人,天不是人,人也不是天,人与天“两纷然”,这是对王艮、王襞自然思想的一种本质反映。他认为,每个人都是世间的不同个体,人的规律比天的规律更加重要,归结于对“身本”的探讨,其核心是“人性”与“良知”。他强调“良知天然”、“良知只教”,这是“天人一家”最朴素直接的解释。

六是“私非入道”。韩贞一生淡泊名利,将无欲无求看作是成圣成贤的必由之路。在《与孙玉峰》诗中说:“能进不如能退好,一瓢陋巷便何求?”在《樵歌》中说:“自觉胸中空宇宙,那知世上有王侯。……箬笠随身樵斧在,任他风雨我何忧。”又如《与东村》:“千古空谈追孔孟,几人端的傲王侯。”其他诸如“富贵功名身外物,莫将闲事扰心田。”“名利两关谁打破,圣贤一脉我能修。”等诗句,也是强调无欲去私的重要性。

乐吾精神

代代相传

“寓教于乐”,是韩贞的教育方法。他认为“乐”是人心之本体,只有“乐”学,才能做到不累,才能有好的教育效果。他采取游学的方式,现场赋文做诗,生动直观,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韩乐吾在东海之滨开设了首家平民塾馆。晚上当盐工,白天做塾师,这就是韩乐吾一天的生活写照。由于韩乐吾认真教导,盐工的孩子们也懂得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一个月后,学生们就能背能默《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盐工们见了,都主动给孩子缴足学费。韩乐吾却不肯收,盐工们不同意。韩乐吾只好改变方法,与学生约法三章:困难的不交,超前学的不交,不愿交的不交。

现在,位于戴窑镇的乐吾学校,可视为一种平民教育的接力。在这里,处处可体验到乐吾精神在这里延续。

首先,校名以韩乐吾命名;其次,学校以为留守儿童打造“成长乐园”为初心,与韩乐吾给盐工孩子授课一脉相承。第三,学校着力打造乐吾文化长廊——贞园广场、乐吾雕像、乐吾诗廊、乐吾亭、贤人桥、乐吾百草园、乐吾写作园……将乐吾文化渗透到校园每一个角落。韩贞的教育情怀,在戴窑的土地上落地生根。

从韩乐吾的诗歌中,我们可以一窥先生的学习观:

首先,学习要有诚心,要做到学不欺人。诸贤为学莫欺人,只要连心透骨真。(《示宗子相》)

其次,学习要精细入微。良知贵独觉,圣学喜钻研。(《勉陆进之》)

第三,学习要争分夺秒。无端岁月催人老,一刻千金勇向前。(《寄城中诸友》)

第四,学习要多读书,重实践。年来辛苦学淘沙,四海波中荡月华。(《淘沙吟》)

第五,学习要使得自己快乐。草木点头知我乐,江山无口笑人劳。(《有感》)

最后,学习要安静内敛,广泛博览。静坐观空空亦物,无心应物物还空。(《勉朱平夫》)

韩贞的人生观,从其诗歌中也可读出一二:

忧道不忧贫、谋道不谋食。富贵不来休妄想,圣贤未及莫蹉跎。(《寄徐子盛》)

清风高洁,耕读为志,三拒礼聘。半世安贫乐圣贤,喜有诗书能启贤。(《上太师李相国》)

有担当,做好人。圣贤担子无多重,着实担当做好人。(《勉赵如蛟》)

韩乐吾在家乡乐善好施的故事,如《望烟送粮》、《韩贞信用为本》、《劝知县免税放赈》、《为救乡亲卖塾馆》等,以40多个版本流传。他一生不慕仕进,甘贫乐道,以倡明理学为己任,成为明代哲学史上的理学先贤。在兴化十七位乡贤之中,韩贞位居首位。至今,在兴化城四牌楼上仍悬挂着“东海贤人”匾额,彰显先生卓越功绩。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