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敏丽 通讯员 施峰 倪彬
“叮……”1月14日,随着一声清脆的短信声音,泰兴市滨江镇双彭村村民徐菊兰手机上收到了1000元的入账提醒。
几乎在同一时间,双彭村有10多位村民都收到了同样的短信。大伙儿非常清楚,这是村里劳务公司专门针对低收入户发放的“红包”,这份“红包”,他们已经拿了三年。
双彭村,位于滨江镇东北角,2017年,通过盘活集体资产、筹建标准厂房出租等举措,勉强甩掉了“穷村”帽子。
然而,村不穷了,并不代表村民们都不穷。脱掉“穷村”帽子的那一年,村里还有40户、68人在贫困线以下。“这60多人,要么残疾,要么年老体弱,要么没有任何技能。”经过一家一户调研,双彭村党总支书记曹晨觉得村里的脱贫攻坚进入攻城拔寨阶段。
“双彭村的全面小康,应该是全体村民的小康,是长期稳定的小康,一个也不能少,一个也不能落。”在一场声势浩大的村级脱贫攻坚动员大会上,双彭村全体党员干部进一步明确。
围绕“有劳就有业,脱贫不返贫”,该村通过上争扶持、多方筹措资金,专门针对低收入户挂牌成立了双彭村劳务服务有限公司,采取劳务扶贫的方式,努力提高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水平。
据介绍,该劳务服务公司的“劳务扶贫”,一方面针对有劳动能力的,通过技能培训、岗位招聘等举措,介绍工作,吸纳就业,提高低收入户的“造血”能力;另一方面,针对年老体弱等劳动能力弱的困难群体,拿出利润的30%,设立帮扶资金,年底分红,兜底保障困难户的生活。
50岁的蒋国华,家住双彭村彭庄一组,从小右手残疾,父母早逝,家徒四壁,是村“一把手”曹晨的重点关注对象。在与蒋国华深入接触后,曹晨了解到,蒋国华虽然右手不方便,但平常很喜欢捣鼓家电,邻里谁家电器坏了,蒋国华都能帮忙修好。
针对蒋国华的这一爱好,该村劳务服务公司专门送他参加家电维修培训,并帮助担保贷款,在马路边开了一间家电维修店。
小小的家电维修店,不足10平方米,蒋国华却非常满足。置身于各类旧家电中,蒋国华用左手灵活地拧挤着大小螺丝。“一个月可以有2000多元的收入,够养活我们一家了。”蒋国华稍显腼腆地告诉记者,自从有了这家小店,他去年娶上了媳妇,家里的老屋也重新翻修了,生活从此有了奔头。
68岁的徐菊兰,丈夫常年生病,儿子从小患肌无力。在该村劳务服务公司的帮助下,她很快学会了绿化修剪、保洁管护的技能,成为村里的一名环境管护员,每个月能有1000多元的收入。此外,逢上劳务服务公司组织人员外出从事环境整治业务,她还能多挣不少。“一年下来,加上村里给家人发的帮扶资金、慰问红包等,一家的开销就有了着落。”徐菊兰说。
看着大家在劳务服务公司带动和帮助下,纷纷通过双手将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70岁的曹德庆老人有点坐不住了。虽然有劳务公司兜底保障,但他并不满足坐享其成,也积极加入自食其力的行列。
去年,曹德庆跟着朋友学会了酿酒手艺,并在村里帮助下,整修了房屋,建起了酿酒坊。走进曹德庆家,可以闻见浓浓的酒香。酿酒坊里,三个大大的酿酒坛子、两张舒适的躺椅沙发,一台液晶电视,看似普通的陈设,却见证着老曹生活今非昔比。
一年酿500多斤酒,每斤7元,可以有3000多元的收入。再加上劳务公司兜底保障,曹德庆生活滋润了不少。“老头子手里有点富余了,又学会了酿酒,现在每天喜欢切点凉菜,灌上几杯。”一旁,曹德庆的老伴忍不住数落。
2019年,对于双彭村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剩下的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穷”的阴影彻底从这个村消失。当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达到2.3万元。
春节临近,看着村民们喜气洋洋采办年货,曹晨心中无比温暖。新的一年,双彭村将大力开拓劳务服务公司业务,让村民们收入更上一个台阶,力争在2019年的基础上增长10%。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