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胡庄中心小学 唐伟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通过教师不断地寻找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追寻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与运用能力,经过教师的不断努力与尝试,通过学生的不断反馈,发现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注意力能够高度集中。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可以更加积极、认真地对信息技术知识进行探索和探究。通过任务驱动的方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的理论基础,并将所学习的理论应用到实际操作中,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工作和生活。
一、任务驱动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任务就是具有明确的目标,任务驱动的教学策略是指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授课时,不直接讲解操作步骤,而是把所要讲解的内容以完成任务的形式展示出来,通过让学生自己完成任务的方式来学习信息技术,掌握操作技能。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增加学生学习计算机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真正地喜欢上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更好地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动手操作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使学生在生活中更好地解决问题。
二、任务驱动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实践的策略
1.合作学习策略。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培养学生进行相互合作学习,使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操作和应用能力。例如,在学习《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这部分知识的时候,首先,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建立探险小分队,在学生已经掌握在WORD中“插入图片”操作能力的基础上,把“插入图片”的几个内容分解成需要学生通过分析辨别打开各个关卡的“钥匙拼图”,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结合已有的知识,对给出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解决新知的学习。在《制作演示文稿》的时候,教师要求学生分组进行制作关于《泰州传统美食的介绍》的任务,学生都积极配合,各显其能,有的学生打字,有的学生画画,有的学生网路搜集素材。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在相互合作时的配合能力,让学生分组合作,共同讨论分析任务,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的动力,加深学生们学习的印象,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自主学习策略。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学《小小鼠标动起来》时,首先教师在课堂上播放《猫和老鼠》的片段,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硬件中的“动物家族”成员——鼠标,同时提出问题:1.鼠标的发展史;2.鼠标的常用操作。并通过“七巧板拼图”、“我是空军飞行员”小游戏让学生熟悉鼠标的常用操作。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观察别人完成任务时的过程,找到正确的方法,更好地完善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3.比赛学习策略。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利用设置任务的方式,要求学生比赛,能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潜能。例如,在学习《美化文章》时,教师给学生安排了美化一篇学生作文的任务,并组织学生进行比赛,学生快速检索,运用所学知识对标题、段落、间距等进行修改,都希望自己做得最好、最快、最漂亮,大家快速动手,最后教师将学生的成果展示出来进行比较,并给予鼓励和支持。通过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操作的潜能,使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更新创新思维。
信息技术在小学的开展,目的是培养学生认识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通过教师合理地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不断地引导学生,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合作,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与他人相互合作。总而言之,通过驱动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教学中的应用,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更好地扬长补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聪明智慧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的头脑中具有更多的知识和经验,从而能按照正确的、合理的方法进行理解、推论、分析,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