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启香
大学教育不单是知识或技能的掌握,更是国家、社会和人自身的发展与成长;大学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更是要帮助广大学生完成精神世界的建构。因此,在高校学习时期,大学生不仅是学习专业知识,更是一个成人成才的过程,大学的作用就是帮助大学生在自身成长过程中修身立德、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做到德才兼备,这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也是课程思政育人的重要目标。所以,我认为在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要紧紧围绕这一重要目标,结合学校行业特点和学科专业特色,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体系,系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职业道德和劳动素养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宪法法治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是人们精神世界的核心,是人精神上的“钙”。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把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课程内容,深入浅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科学信仰,追求远大理想,在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是自身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也是国家和人民的殷切期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从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诚信意识等多个层面,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提高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修养,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不断追求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大学生要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和深刻内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成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积极、最活跃、最充分的青年先进代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在漫漫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不仅创造出光辉灿烂、享誉世界的中华文明,也塑造出独特的精神气质和精神品格,形成了崇尚精神的优秀文化传统。这一传统贯穿在中华民族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中,推动着中华民族一路向前、发展壮大,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标识。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把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有机植入课程,使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等与课程中相关的内容相契合,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
职业道德和劳动素养教育
人类是劳动创造的,社会是劳动创造的。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份职业都很光荣。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不仅对各行各业的从业者具有引导和约束作用,而且也是促进社会持续健康、有序发展的必要条件。在职业生活中,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弘扬工匠精神,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把职业道德和劳动素养教育同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围绕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等方面,加强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使课程教学的过程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心志和养成品行的过程。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各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
生态文明教育
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大学生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身体力行,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为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的重要论述与授课内容有机融合,结合学校行业特点和学科专业特色,把具有行业特色的生态文化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崇尚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生态文明的理念,切实增强学生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宪法法治教育
法治是现代文明的制度基石。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教育引导学生学思践悟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想和信念,深化对法治理念、法治原则、重要法律概念的认知,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自身权利、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化解矛盾纠纷的意识和能力。这就需要将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和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机制和相关课程有机融合,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治体系和法治道路的精髓,培养法治思维,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努力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青年模范。
(作者系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江苏省社科联思政专项课题: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模式与案例研究,19SZB-021,阶段性成果。)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