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扁舟往来无牵绊

2022年01月06日 10阅读 来源:泰州日报

扁舟往来无牵绊——《板桥道情》里的人生哲学

□张爱凤

很多人都知道郑板桥是清代中期著名的画派“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与袁枚、赵翼并称乾隆三大家的蒋士铨在题画兰诗中说:“板桥作画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是姿致。”较之书画作品,板桥的那句“难得糊涂”在民间流传更广,以此为内容的书法作品被装裱悬挂在很多文人雅士、平常百姓的书房和客厅中,当作人生信条时时温习。

除了扬州地区的人以外,可能很少有人知道有一种名叫“道情”的民间小调,是经由郑板桥重新创作和推动而得以流传至今的。“道情”是一种民间小调,从严谨的学术考证的角度看它源于何时何地尚不清楚,相传原本是道家用以传道的工具,故名“道情”,后流落民间深受百姓喜爱,由此成为民间艺人四处流浪卖艺的手段。道情多以唱为主,以说为辅,也有只唱不说的。道情演唱方式简单,艺人怀抱长长的蒙着鼓皮的道筒,手持两片三、四尺长的简板(拍板)。竹片随曲调变化打出节奏,艺人手拍道筒予以呼应。

郑板桥一生无论为官为民,都非常关心民间疾苦,自然对民间文艺也是青睐有加。他于雍正七年(1729年)三十七岁时完成了《道情》十首的初稿,几经修改,至乾隆八年(1743年)五十一岁时方付梓。在道情十首之前,还有一段说辞,读来也是非常有意味的:“枫叶芦花并客舟,烟波江上使人愁;劝君更尽一杯酒,昨日少年今白头。自家板桥道人是也。我先世元和公公,流落人间,教歌度曲。我如今也谱得《道情十首》,无非是唤醒痴聋,消除烦恼。每到山青水绿之处,聊以自遣自歌。若遇争名夺利之场,正好觉人觉世。这也是风流事业,措大生涯。不免将来请教诸公,以当一笑。”

现在最著名、也是流传最广的一首扬州清曲《板桥道情》,其词就取自郑板桥所作的《道情十首》中的第一首,经由“扬剧王子”之美誉、全国梅花奖得主李政成唱红:

老渔翁,一钓竿,靠山崖,傍水湾,扁舟来往无牵绊。沙鸥点点轻波远,荻港萧萧白昼寒,高歌一曲斜阳晚。一霎时波摇金影,蓦抬头月上东山。

道情是一种民间小调,流传于村中坊间,当属“俗”文化,但板桥作的词,既有文人词的隽永和典雅,又有“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空灵、超尘的美学品格,可谓是雅俗融合、丝丝入扣的一曲典范作品。这段清曲唱词的发音不完全是扬州方言,还带有吴方言的婉转和绵柔,曲调婉转,韵味悠长,如同板桥的字为“克柔”一样,听来有一种绵里藏针、柔中带刚的坚定和从容。

要理解《板桥道情》中的人生意境,我们需要重新深入理解板桥跌宕起伏的一生。板桥自幼年时期就可谓困顿坎坷,少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的人生悲痛都被他经历了。孔子曰三十而立,板桥自幼聪慧,但在而立之年却因生活窘迫不得已在扬州卖画为生。一生之中虽有盖世之才华、鸿鹄之远志,但因其秉性耿直、个性张狂,终究也只是仕途不顺,只官至七品。

板桥虽仕途坎坷、生活窘迫,尝尽世间冷暖,阅遍人生疾苦,但少有追名逐利之欲,相反,归隐、率性自由、淡泊的人生态度却一直贯穿于板桥的一生,这一点可以从他的书画作品中得以尽情领略。其一画竹图题云:“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竹渔竿。”另外还有一副竹图题云:“我被微官困煞人,到君园里长精神,清香一片萧萧竹,里面阶层终绝尘。”这种淡泊名利、无惧人生风雨、不为官职利益所累的心态,与苏东坡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恰有契合之处。

生活在今天这个社会,很多人虽拥有丰富的物质利益但内心却抑郁急躁,为更多不能得到、不可得到的东西耿耿于怀,因而生活的幸福指数不高。究其原因,是当代人心中欲望太多,负累太多。无论为名为利,为学为官都过于功利,患得患失。紧张和焦虑使得多数人难以拥有平和的心境。无论是晋之陶渊明,还是宋之苏轼,或是清之郑板桥,他们虽跨越朝代,但后人都将前人引为人生知己。虽不能时时对酒作诗,但却能在艺术追求和人生态度上谱就一段知音曲。而对于身处信息时代的我们来说,阅读不应该只是功利,只是消遣娱乐,而应该是深入灵魂的。深入灵魂的阅读就是在古往今来浩瀚的书海中寻觅人生的知己,在人生的艰难困苦时给以精神鼓励和心灵慰藉。

当我们在都市之中被尔虞我诈的人际关系、灯红酒绿的喧嚣折磨得心疲力乏的时候,不妨在一个月朗风清的夜晚,走到一处僻静处,静静地听上这一曲《板桥道情》。让自己已经被现实压迫得日益呆板干瘪的心灵在曲调中获得丰满和舒展,在唱词中感受板桥的豁达和淡定。如同板桥《道情》中另一首中唱的:“收拾起渔樵事业,任从他风雪关山。”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