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教育系统强力推进“关爱留守学生,争做教师妈妈”活动,全市4.3万余名党员干部和教育工作者积极加入到“教师妈妈”团队。图为教师妈妈正在走访留守学生。
童凯 沈文华摄
□本报记者 童凯 通讯员 田恬
教育是攸关国家发展、民族兴衰的百年大计,也是寄托诸多家庭对美好生活期盼的民生工程。
近年来,我市以打造“泰优教”党建服务品牌为抓手,围绕“幸福泰优教,一个不能少”这一内涵,全力推进实施优质教育普惠行动,扩总量、增优量、调存量,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不断丰富“幸福泰优教,一个不能少”品牌内涵,让老百姓在教育高质量发展中更有获得感。
“让每一个孩子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在家门口上好学,是我们向全市500万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万永良说,为了兑现这一承诺,我市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积极探索推进教育资源均衡的有效路径,“泰微课”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探索。
今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市委教育工委号召教育系统广大党员干部,把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推进线上教学,通过“空中课堂”、“泰微课”等网络辅导的形式,帮助学生在延期开学期间有序、高效完成学习任务,使全市中小学生井然有序进入“居家学习”新样态。全市组织分批次录制优质课程资源视频,共录制100多个批次800多节课,覆盖全市50余万名中小学生,真正实现“在家如在校,休息不休学”。
省泰州中学校长封留才介绍,“泰微课”是我市在全国首家推出的基础教育微课程平台,这也是全国规模最大的中小学生自主学习系统。自延迟开学公告发布后,学校立即成立了一支由102名党员和骨干教师组成的名师团队,通过“空中课堂”、“泰微课”帮助学生梳理学科知识结构,专题辅导各学科寒假作业,帮助学生强化已学内容。
省泰中高二学生小张说,疫情期间,所有老师全天在线,引导我们安心宅在家里,积极应对有序学习,及时实施规范和辅导,极大地提高了大家的复习学习效率。
最近,泰州市城东中心小学学生小范每天放学一回到家,就打开家里的电脑忙了起来。他玩的可不是游戏,而是“泰微课”的学习微视频。“孩子通过这个进行在线学习,还可以直接点击自己的学习盲点,我们再也不用请家教了。”小范的妈妈说。
“幸福泰优教,一个不能少。立足教育系统的职能特点,我们把留守儿童的关爱覆盖面拓展至所有学段的留守学生。”市教育局副局长王俊鹏表示,自2017年5月以来,泰州教育系统强力推进“关爱留守学生,争做教师妈妈”活动,全市4.3万余名党员干部和教育工作者积极加入到“教师妈妈”团队,落实“一人一策”帮扶措施,把留守学生当作家人,全面准确了解他们内心真实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愿。
56岁的陈锦华是海陵区一名从教35年的乡村教师。10年前,在他的倡导和推动下,全校36名教师与58名留守、孤贫儿童结对,并取了一个共同的名字:“教师妈妈”。他曾在3年间为留守儿童写下82篇两万多字的日记,平均每三天一篇。
小云龙三岁起就再也没见过妈妈,爸爸身体不好,由年迈的爷爷长期照顾,生活艰难。靖江市西来镇中心幼儿园教师黄留华听说情况后,主动与小云龙“结对”,并为小云龙准备零食、玩具,剪指甲、洗头,辅导他学习。一学期下来,小云龙变得乐观、开朗了,学习也进步不少。小云龙的爷爷特地做了一面锦旗送给黄留华:“爱生胜子,师德可颂”。
天天(化名)是姜堰区东桥小学的一名留守学生。他原本出生在一个幸福温馨的家庭,可是家中突遭变故,留下他和六七十岁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天天变得自卑孤僻,教师成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用耐心和爱心,打开了天天的“心门”。有一天,天天问成老师的儿子:“我可以叫成老师妈妈吗?”成露6岁的儿子回答说:“哥哥,我妈妈早就跟我说了,你是大儿子,我是小儿子!”
“成长的路上一个不能少。我们只有沉下心,小心翼翼地呵护,他们才会开成美丽而又芬芳的花朵。”成露说。
如今,“教师妈妈”的精神传承已成为我市新时期师德建设的一抹亮色。“教师妈妈”们已做到了学段之间全线跟踪、关爱工作全程服务。她们每月至少与结对学生交流一次,每两月到结对家庭回访一次,并做好“关爱交流卡”记录,防止出现“一走了之”和“一结了之”现象。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