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市教育学会邀请海陵区、姜堰区教育局及部分学校负责人,就如何进一步推动提升卓越教育项目建设的品位和档次,探讨分析了卓越教育项目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实践路径,明确了高起点建设一批可复制的“项目样板”目标。
对话嘉宾:
芮新海
泰州市教育学会会长
姜凌
海陵区教育局副局长
林忠玲
姜堰区教育局主任科员
朱石明
兴化市中小学科技教育名师工作室领衔人
肖维松
姜堰区城西实验学校校长
张震义
泰州市凤凰初级中学副校长
吕宏
靖江市城中小学办公室副主任
主持人:
毛新华
本报记者
项目建设的眼光要远,要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长远发展的高度,进一步端正态度,锚定位置。
毛新华:我们注意到,“全面构建泰州卓越教育体系”已经被列入泰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和《泰州教育现代化2035》规划目标,说明这项工作不仅事关泰州教育改革与发展全局,而且是一项长期的重点任务。
姜凌:学校不论规模大小,都应当发展得好、得到群众认可、让人民满意。具体到海陵区,卓越教育项目建设应当是海陵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需”,是提升区域教育水平、实施教育“三年振兴计划”的必由之路,也是回应群众教育关切的重要抓手。对这一点,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认识,要切实重视、随时关注、定期督查首批项目学校的项目建设进展,并给以切实支持。
芮新海:我们之所以在全市若干个教育创新项目中遴选出一批项目进行重点培植,一方面,是因为这些项目初步涵盖了学生成长发展的方方面面,落脚点在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长远发展能力。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构建一个体系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过程,不能寄希望“毕其功于一役”,更不是一项“一阵风”式的突击性工作,需要我们的眼光放远一点,特别是项目学校,要有长期打算、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和实践准备。
张震义:卓越教育项目不仅需要理念先行,更需要有严格的措施来落实,关键取决于学校的重视程度。我们的项目建设分四个模块,分别明确了每一模块的责任团队,严格每一模块的落实措施,跟进宣传每一模块的落实进程,逐步形成人人有社团、科科有实践、月月有主题、生生有进步的良好格局。
肖维松:我们还不是首批卓越教育项目学校,目前正在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尽快进入项目学校行列。因为卓越教育项目建设是构建泰州卓越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严肃的全局性、引领性工作,也是我们学校践行“人人能出彩”教育理念、提高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的全新抓手。从现在起,我们就要提前锁定项目建设在学校工作中的“龙头位置”,尽快全面掌握并按照项目建设的相关要求,以此检视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方面的短板,倒逼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林忠玲:高考是衡量区域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尺,但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又不能单纯“看高考”,我们要不断追问“除了分数,学校教育还有什么”这个严肃的时代命题,多深入思考如何让教育具有更多的“人性的温度”?卓越教育项目建设完全不同于以往的“5+2”“大阅读”及社团等活动,涉及卓越教育体系建设的进展和成效,决定着泰州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水平和品位。对这个问题,泰州教育人有没有真正认同?有没有形成观念自觉和行动自觉?要着眼长远、立足当前,以更高站位对待项目建设,切实防止大而化之的随意化、简单化倾向。
项目建设的眼界要高,着眼于发挥项目的引领作用和示范效应,进一步厘清思路,立说立行。
朱石明:省兴化中学《院校共建实训基地培养科技创新人才》项目立项以来,注重发挥科研院所的资源优势,实施“院校共建”的培育模式,搭建硬件资源平台,计划建设宇宙射线观测室、先进制造实践室、新型材料制备室、AI智能技术实训室、北斗时空气象监测室等,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小组学习,激发学生创新潜质,今年有4名同学入选清华大学“强基计划”考试,多名同学参加中科院的综合评价招生。
芮新海:我们提出,卓越教育项目建设要锁定“泰州拔尖,全省知名,全国有影响”的目标,就是要求项目建设有相对更高的起点:一方面,项目学校要“跳出泰州看项目,跳出学校建项目”,要立足于为更多学校当引领,在更大范围内做示范,立足于将项目建设成果的“受益面”,扩散到更广泛的学生群体。另一方面,项目建设的格局要大,不能满足于“自娱自乐”,要善于总结提炼项目建设的方式方法,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规范性“模板”。
林忠玲:泰州卓越教育体系的构建,项目建设是一个新路子、新招数。就像是做了一大桌子菜,总应该要有几道令人印象深刻的“招牌菜”。俗话说,“一招鲜,吃遍天”,项目建设既要能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长远发展,又要能成为一张张闪亮的“泰州教育名片”,才能真正支撑起泰州卓越教育体系,因此,项目建设标准不能低、要求不能松。
吕宏:我校的写字教育项目启动后,除了精心布置学生“书画墙”,定期更新“墨园”内陈列的作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成就感、求知欲外,进一步完善了书法专用教室“戏墨苑”和书法训练室“研墨轩”“惜墨阁”“逸墨堂”的建设,形成现代化教学设施齐全、环境古朴典雅的书法教学氛围。今年,还将在市教育局的支持下,打造一个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高度融合的“智慧书法”教室,推动互动课堂的建设,通过云端资源和校本教材的有效结合,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教学方式更加多样。
姜凌:已启动的首批卓越教育项目是一种教育资源,资源的价值在于“变现”。我们要和项目学校一起,深入思考研究项目建设路径示范、经验共享、成果扩散的方式方法,把一个项目的实践成果转化为更多学科的“百花齐放”,把一所学校的“项目潜能”转化为区域内外更多学校的“现实产能”。
芮新海:一盆花有一盆花的种类、花期、色彩、姿态,要想提高一盆花的价值,需要做长期的培植、修剪、养护等工作,再通过移盆、回交、嫁接等再生产再创造,才能成为精品乃至极品。比如牡丹花就有了红牡丹、黑牡丹、黄牡丹等新品种,玫瑰花也是这样,兰花也是这样,芍药、菊花等等,都差不多是这样的培育过程,然后把这些不同品类的花摆放在一起,就会形成一个千姿百态、争芳吐艳的大花园。同样,只有每个项目学校都精心培植好自己的“一盆花”,努力扩散出周围的“七色花”,才会构成泰州卓越教育体系这个“大花园”。
项目建设的眼力要准,坚持问题导向,找准存在问题制约瓶颈,进一步落实措施,务见成效。
肖维松:我们正准备申报第二批卓越教育项目学校,在项目选择上,涉及很多具体问题,总觉得“看不准,想不透,说不清”,比如我们的差异化教育、“微德育”都可以申报,但我们选择申报的项目在泰州卓越教育体系中,处于什么位置、具有何种价值,是不是具备引领性示范性,以及项目申报成功后要做什么、怎么做等问题,思路还不是很清晰,迫切需要“专家坐诊”“名义会诊”。
毛新华:据了解,市教育局对项目建设提出了“三通”要求:一要“上下联通”,就是从一个年级辐射到更多年级、从一个学段上伸下延到其他学段;二要“左右互通”,就是以一门课程带动更多课程,以一个学科带动其他学科;三要“内外沟通”,就是由本校向兄弟学校迁移,从区域内向更大区域扩散。项目学校应对照这个要求,去找准项目建设突破口,及时发现并打通制约瓶颈。
芮新海:“看不准,想不透,说不清”的问题,在项目学校是普遍存在的,只是程度不同。从目前已经启动的项目建设实践看,部分学校还处于“就项目建项目”的阶段,思维和实践还停留在“本校层面”:微观动作多,宏观设计少;具体事务多,“跳出思考”少;“关门搞项目”多,对外开放沟通少;“过得去”的项目多,“过得硬”的项目少等等,关键就在于“三通”没有通,或者“半通不通”,需要进一步精准眼力,确立问题导向,优化思路,查漏补缺。
吕宏:的确如此。我们在实施项目过程中,把过去的“写字教学”提升为“写字教育”,虽然只是“一字之易”,但项目建设的起点、内涵和要求就完全不同。我们目前的项目建设重点仍然在校内,在如何有效实施“内外沟通”上,还需要积极寻找路径,加快实践步伐,放大写字教育的示范效应。
张震义:卓越教育项目实施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需要分阶段逐步推进,深入实施,彰显学校的办学理念。下一阶段,凤凰初中将从这几个方面推进。一是编纂出版《学科主导类案例》;二是借“江苏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地”申报契机,启动“活动实验室”“文化实践长廊”“法制教育中心(二期)”“课程展示中心”建设,让学校成为江苏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辐射的平台和中心;三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本化落实”作为突出模块,申报国家级课题,形成全国性影响;四是由省教研室牵头,联合相关名校举办线下或线上主题论坛活动,深化课程实施,扩大学校影响。
林忠玲:卓越教育项目是构建泰州卓越教育体系的一粒粒“种子”,具有前瞻性、生长性。推进项目建设要形成市区两级跟踪督查机制,要有一支引领型专家队伍“坐堂问诊”,要组织项目学校定期述职,让项目生长“看得见”,要给予项目学校各个方面的扶持,还要创设载体和平台,在更大范围内展示项目建设的过程和成果,使项目建设早见成效。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