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范观澜:读书是我一生的追求

2022年01月07日 10阅读 来源:泰州日报

书房是范观澜的心灵滋养之地。

黄薇薇摄

书房主人

范观澜

68岁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泰州吉祥文化研究所副所长。

一方天井,一间书房,不是很大,却摆满了各类书籍,远离尘世喧嚣,在书房中或阅读或思考,这就是范观澜最惬意的姿态。

书房自述

有人说,你是什么样的人,信仰什么又热衷什么,半个灵魂都泄露在你的书架上。这是我的书房,更是我的工作室。多年下来,我的书架上已经陆续收藏了一万多本书,它们似我的朋友,又似我的战友,与我朝夕相伴。

对于爱好写作的我而言,这些年来,我的一半时间在看书,另一半时间在写书。书房早已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我家书房好似一个多功能客厅,涉及泰州文史类的书籍占比不小,还有很多文学类书籍。在这上万本书中,最值得我“宝贝”的是,我的一些老师和前辈把他们多年珍藏的史料书籍送给了我,有许多书是市面上很少能找到的。这些书对我进行历史文化研究有了很大的帮助。

正是这些“宝贝”,吸引不少泰州文史爱好者经常聚集在这里,我们一起碰撞智慧、探究源头,梳理出了有关泰州佛教、望海楼、秋雪湖等泰州文化历史脉络。

今年初的一场疫情让不少人都困在家里,不知道做什么。对我而言,却多出更多时间和书籍相伴。书房不大却很温馨,我在其中看书、编书、写字,自在惬意。

读书对我的影响

读与写是我个人的需求,也是贯穿我一生的追求。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是我的座右铭。当工作不顺心了,或者发生什么状况时,我会选择沉下心来读书。其实,这源自我从小接受的家教,我从幼年起就开始读私塾,那时也管“私塾”叫书房,现在看来,书房真的陪伴了我的一生。

我有一个习惯,当研究某一方面内容时,首先会做一个资料收集的工作。我翻遍所有的相关书籍,一旦发现与研究内容有关的部分就选出来,分别复印。然后,把这些分散的资料装订到一起,再做精读。接下来就要通过不断地阅读,去做比对,总结出统一的内容,相互印证的同时也可以发现闪光点。我读书的时候还会做好多卡片,记录一些零碎的内容,把卡片留存下来,以后需要了就查查资料。

在我看来,这个方法对我读书和做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无论是在提高工作效率,还是保证内容信息准确度方面。如今,我的书房中还珍藏着一本本资料,需要用时翻起来一目了然。

多年以来,我坚持写日记,不在于内容有多少,但其中会把每天的工作要点记录下来,比如读书、做研究的过程中有了哪些收获。可以说,这间书房是对我自己和家人最好的心灵滋养之地。

推荐书目

《千秋人物》,梁衡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本书精选了梁衡最新人物散文50篇,包括对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诸葛亮、韩愈、柳永、李清照、季羡林等名人的评点、感悟和思考。包括对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加上梁衡独到犀利的点评,文字或典雅或朴实,或严肃或轻松,或古意盎然或现代明快,意境深邃,情景交融,引经据典,哲理性强,极具思想性和可读性。梁衡品评的人物,多是一些忧国忧民且命途多舛的仁人志士,他热情地讴歌他们,从他们身上发掘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感人肺腑,催人奋进。该书以图配文的编排,增加了文本的美感和轻阅读感,读来让人受益匪浅。

《中国的品格》,楼宇烈著,南海出版公司

“一个国家、民族的品格,是其文化的外化。近百年来,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在借用西方的思维方式来看待我们的传统文化,这使很多人心中的传统文化已失去了本来的面貌。”在《中国的品格》中,楼宇烈教授以五十年的中国哲学研究为底蕴,厚积薄发,用平实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详细梳理了中国文化发展的脉络与体系,引导读者去关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王干随笔选》,王干著,人民出版社

全书精选作者近年来写作的随笔五十余篇,涉及历史、文化、地理、时尚等领域,作者以灵动的笔墨、犀利的笔触,对当下文化的诸多问题进行思考,同时具有较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其中一些篇目被《读者》、《新华文摘》、央视《子午书简》选用。在这部随笔集的后记里,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话,可以说是王干对待随笔写作的态度:人的质量决定随笔的质量,人的品位影响随笔的品位。一个工于心计的人写不好随笔,一个缺乏幽默感的人不能自我解嘲自我反思的人也写不好随笔,一个不学无术的人不配写随笔,一个光知道掉书袋的人与随笔无缘。随笔可能还与人的性格有关,一个为人随和的人往往比生性拘谨者更接近随笔,一个处处设防的人不敢涉猎随笔,一个伪君子则不知随笔为何物。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