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为汉唐古郡,淮海名区,学者辈出,典籍丰富。尤其明代以后,数百年未遇兵燹,百姓安居乐业,读书之风甚烈。然而泰州历史上闻名于世的藏书家却寥寥,再加上后人忽视记载,以致湮没无闻。
晚清至民国,由于种种社会原因,泰州藏书才渐渐繁荣起来,出现了一些稍有影响的藏书家和藏书楼,虽不能与同时的瞿、杨、丁、陆等藏书名家相埒,却也极一时之盛,颇值一书。其中藏书数量宏富、藏品精湛的当推钱桂森“小天目山馆”、刘汉臣“染素斋”和戈嘉德“望岳楼”三家。
钱桂森与
“小天目山馆”藏书
钱桂森(1827-1902),字犀庵,原名桂枝,字辛白,泰州人。道光三十年(1850)进士,授翰林院编修,累迁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典试贵州、湖南、广东、浙江,督学安徽,达官贵人,多出其门。晚年引疾归里,以诗酒自娱,著有《一松轩诗稿》,门人天津徐世昌为之刊刻。
钱桂森生平藏书极富,精椠名抄甚夥。其书大半得之翰林院,多为四库底本。赵万里《重整范氏天一阁藏书纪略》载:“《四库全书》完成后,库本所据之底本,并未发还范氏,仍旧藏在翰林院里,日久为翰林学士拿还家去为数不少,前有法梧门,后有钱犀庵,都是不告而取的。”另外,同治年间端华被诛,怡府图书尽散,时钱桂森在京,购进不少。还乡后,筑“小天目山馆”以庋藏,久为北京厂肆书商觊觎。殁后北京书贾张兰亭、李紫东于宣统二年(1910)来泰,不惜重金购其善本,剩余者为如皋周必祥席卷而去,转售于如皋沙元炳(健庵),其中不乏善本。
钱桂森藏书并未留下书目,故不能了解其总体情况,但从一些书目及零散资料尚可见一斑。藏书较为名贵的有:元至元元年本《道园学古录》,卷端有“明善堂览书画印记”“教经堂钱氏章”诸印,怡府旧藏,后归如皋沙健庵;明弘治本《止斋先生文集》,后归南浔刘翰怡嘉业堂,《四部丛刊》借此影印;明永乐经厂本《历代名臣奏议》,售与如皋祝氏;明抄本《大涤洞天记》,有“翰林院印”,后藏邓邦述寒瘦山房;旧抄本《拙斋文集》,朱彝尊曝书亭故物,后归江宁邓氏群碧楼;明抄本《素问六气玄珠秘语》,怡府旧物,后归上海蟫隐庐;明山阴祁氏淡生堂抄本《咸平集》,吕留良、彭元瑞递藏,后为江安傅增湘所得;季振宜影宋抄本《北山小集》,是书为季振宜从绛云楼藏宋刊本影抄,纸墨精良,字划无讹,吴之振、马寒中、鲍廷博等递藏,吴之振跋,首页有翰林院官印,卷中间有朱、墨笔校改,当出馆臣之手,为四库底本;鲍氏知不足斋抄本《刘给事集》,翰林院藏书,四库底本,今藏上海图书馆。以上诸书,仅为钱氏善本之麟爪,俱称罕秘。
钱桂森藏书印主要有“教经堂钱氏章”“海陵钱氏小天目山馆图书”“学有用斋”“海陵钱樨庵校藏书籍”“犀盦藏本”“海陵钱氏青灯阁主藏书画之图书”“五经无双”“重修东观帝王书”等。
刘汉臣与
“染素斋”藏书
刘汉臣,字麓樵,一字庚甫,泰州姜堰镇人,例授州目。性嗜古,精鉴赏,聚蓄碑板甚富,所得宋元椠本及传抄秘籍不下百余种。晚年精研医术。撰有《还读堂诗稿》《卫青轩书目》《脉学指掌》《内经揭要》《经世日记》诸书,均未刊行。
刘汉臣所得善本,大多购自太平天国运动结束之后。咸丰三年(1853),刘汉臣至扬州搜集阮氏积古斋、姚氏遂古堂及故家散出之书,舶载以归。筑“染素斋”以庋藏,并延仪征吴熙载(让之)至其家,为镌藏书印章四十馀方。
刘汉臣藏书约两万余册,其中有不少宋元旧椠及名人抄校本,明刻本也较多。因无书目存世,可以查考的只有少数几种。如宋刻宋元明递修公牍纸印本《尔雅疏》,明文渊阁、清陈檀、汪士钟递藏,咸丰三年得于扬州兵火之后,后散出经密韵楼、涵芬楼递藏,今存北京图书馆;宋绍兴二十一年两浙西路转运司王珏刻元明递修本《临川先生文集》;明钱毂抄本陆氏《南唐书》,钱毂跋,琴川毛氏汲古阁旧藏。汲古阁《津逮秘书》本《南唐书》即据此校刊。
今泰州图书馆藏有汲古阁刻本,刘汉臣据钱叔宝抄本对勘一过,并跋云:“咸丰癸丑仲冬,扬州收复之后,其故家所藏之奇书秘本,流落人间,予所得甚夥。甲寅秋九月,又购得抄本《南唐书》,字迹遒劲,纸张精好,有前明毛氏父子图书,又有‘审定真迹’‘希世之珍’等印,后有嘉靖甲子年钱叔宝抄书跋尾。汲古阁所刻之《南唐书》即因抄本重刻。暇日偶以抄本校此本。此本讹脱甚多,因据抄本以朱笔校改,恐后人以予为臆定,故书其缘起以示,时乙卯正月八日泰州刘汉臣记。”按钱氏抄本商务印书馆据以影印入《四部丛刊续编》,原本今藏北图。
刘汉臣藏书殁后分给四房,子孙不能守,陆续散出。先是1913年上海蟫隐庐经理金颂清来泰,购其精华百余种,内有宋刊递修公文纸印本《尔雅疏》,宋本老、庄、列三子,转售于袁寒云。后北京李紫东闻讯而来,选购其精刊本一批,内有明修宋本《临川先生文集》,见《文禄堂访书记》。此外,尚有部分善本为本邑潘仲宾、戈嘉德购去。今泰州图书馆亦有不少刘氏藏书,以善本为主,也有几部明本,如《世说新语》《唐诗品汇》等。
刘汉臣藏书印较多,主要有“卫书轩”“染素斋”“泰州刘汉臣麓樵氏印”“刘汉臣字麓樵又字庚甫”“购于癸丑扬州兵燹之后”等。
戈嘉德与
“望岳楼”藏书
戈嘉德(1899-1951),字秉直,泰州人。世居泰州城南西打鱼湾。出身于小业主家庭,早年在制衣店当学徒。劳馀苦读,再加上天资聪颖,学业日进。于是缔结文朋,写作投稿,经常在上海《申报》“自由谈”副刊发表文章。1922年与同邑沈本渊等创《消闲周刊》《吴陵风月》,一度任《泰报》编辑,主持“呼之欲出”栏。1924年后,与本邑王光国合开大德粮行,为上海福新面粉厂代购小麦,因此家道渐宽。接着与王光国、沈本渊、宫笑吾等开设大同书局,收购线装古籍,藏书生涯由此而始。由于受到旧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戈嘉德意识到“耕者有其田”,所以并没有将钱用在购置田产上,而是投资办商业、办教育,开设大陆饭店,创办望岳楼小学,对于收藏古籍图书更是不遗余力。
随着家境的日益殷足,数年后藏书蔚为大观,原有书室已显局促,于是戈嘉德于1940年仿铁琴铜剑楼之制兴建藏书楼于打鱼湾。藏书楼坐北朝南,上下两层五间两厢房,计十四间。楼上西边一间,西山开门,出阳台可以看到城西岳墩,遂以“望岳楼”命之。
戈嘉德藏书开始由大同书局代收,同时书友王学儒、金世宝、葛子、陆铨等也帮助购进不少;另外姜堰刘汉臣染素斋藏书散出后,也从刘氏子孙手中购得一部分残剩之书;外埠淮安一私家藏书也尽归望岳楼,而上海传薪书店徐绍樵、杭州抱经堂书店朱遂翔则是戈氏藏书的大宗来源。
望岳楼藏书共有两万余册,由泰县县立图书馆版本专家陆铨代为分类、编目、题签。陆对版本深有研究,著作很多,戈嘉德以师友待之,由是版本考订功夫精进不少。藏书分经、史、子、集、乡土五部,并编有两本目录,一为善本书目,一为新添书目,今不存。版本最上乘的为唐人写经,其次为宋元刻本,明刻较多,清版最多,抄稿本也不少,另有《永乐大典》副本数本,还有几百片书版。
泰州解放后,政府成立市图书馆,戈嘉德具文申请将望岳楼连同藏书、书橱一并捐献给国家。当时戈嘉德这样做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此时戈家经济是树大中空、负债累累,无力保管藏书;其二,戈嘉德认为藏书的目的是为了读,私家藏书也应公诸于世,供众阅览。望岳楼书目首页有戈嘉德的两首印章诗,正好说明了他的藏书观点,立意新颖,前无古人。诗曰:“万家嗜读一家藏,辜负前人著述忙。鬻及借人为不孝,斯言今日费评章。”“鬻借原知是两难,伤心忍供蠹鱼残。何妨辟作图书馆,留与千秋万目看。”1950年7月,陆铨等代表泰州市图书馆正式接收望岳楼藏书,计有书两万余册,书橱八十张。
泰州图书馆现藏有很多戈氏望岳楼藏书,但精品很少。缘1953年因古旧书籍无适宜馆舍庋藏,泰图选出一部分解放后搜集到的善本书7500余册,送扬州苏北博物馆保存,其中大部分为望岳楼藏书之精华。因无手续及目录账册,年久不了了之。今知扬州图书馆藏有一大批戈氏藏书善本,以明刊为主,仅收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就达百余种。山东省博物馆有戈氏藏元本《黄氏日钞》,曹溶静惕堂旧物。其他如唐人写经、《永乐大典》副本以及宋元旧椠这些罕见秘籍便不知花落谁家了。
泰州市图书馆从选剩的戈氏藏书中捡出一些善本,其中有丁福保旧藏明本《周易经传传义》、明万历本《春秋左传节文》、明张守约本《史记》、明万历顾氏芸阁刻朱印本《集古印谱》、明闵刻套印本《淮南鸿烈解》、明嘉靖本《集录真西山文章正宗》、明万历本《静观室韩文选》、明本《陆象山先生集要》和明嘉靖本《节孝先生文集》等,零玑片玉,足窥全豹。
戈嘉德藏书印主要有“曾在泰州戈秉直家”“戈氏望岳楼善本书籍”“海陵戈氏秉直购于国难期中”等。
撰文/孙荣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