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王馨凤 通讯员 杨鼎 李誉)清晨6点,高港护渔队队长赵押宝和4名队友准时来到江边的巡逻艇上接班,然后开始了新一轮的巡航护渔工作。
高港护渔队由10位老渔民组成。渔民退捕政策出台后,在当地政府的引导和组织下,这些渔民从“打渔”转为“护渔”。高港护渔队成立半年多来,已累计发现非法捕鱼行为10起,销毁捕鱼工具1000余套、三无渔船20只,有效保护了江岸生态环境,留住“江阔鱼跃”生态美景。
渔民上岸变身护渔队员
赵押宝家住高港区永安洲镇东江社区。东江社区是由苏浙皖三省渔民集聚而成的渔民社区,现有人口2534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赵押宝说,在捕捞渔业最鼎盛时期,村里有210条渔船、上千名专业渔民。
赵押宝家世代以打渔为生。45年的渔民生涯,也让他亲眼目睹了长江生态的变化。赵押宝说,20年前,长江生态好,渔业资源也丰富,一网下去,收获满满。后来,随着非法捕捞、过度捕捞问题的日益严重,长江生态逐渐恶化,渔业资源也急剧减少。
2018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的意见》。2019年,农业农村部、财政部、人社部联合发布《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和建立补偿制度实施方案》,要求2019年底前,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区完成渔民退捕,率先实行全面禁捕;到2020年底前,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保护区以外水域要完成渔民退捕,暂定实行10年禁捕。
2019年年初,高港区启动长江干流高港段渔民退捕工作,要求渔民全部“洗脚上岸”。同年7月,永安洲镇协同东江社区成立8支退渔工作小组,赵押宝积极响应,自告奋勇担任组长,帮助协调67户渔民顺利签订退捕上岸补偿协议。当年12月底,高港最后一批388名渔民全部退捕上岸。
“按照‘退得出、禁得住、稳得好、能小康’要求,我们不仅要确保渔民全部上岸,也要切实保障退捕渔民的权益,做好长江禁捕退捕‘后半篇文章’。”高港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叶健说。
对于退捕渔民,高港区给予相应安置:除一次性买断渔船外,还给予每位渔民每月748元的两年期失水保障金。对无房、危房渔民,均由社区统一规划安置。渔民上岸视同征地,由政府统一办理养老保险。依托永安洲镇,引导渔民就近上班。有创业需求的,引导开展水产养殖、果园种植等。
为防止退捕工作出现反弹,去年底,高港区计划成立一支专业护渔队,所有队员均从退捕后的老渔民中挑选,负责每日对长江干流高港段进行24小时不间断巡航。东江社区的上岸渔民纷纷报名,最终10位老渔民成功入选,并于今年1月1日正式上岗。
江面“鱼打花”明显增多
护渔队队员平均年龄55周岁。10个人分成两组,每组5人,对班倒。
高港有24.2公里长江岸线,还有内河延伸段。队员们每巡逻一个来回,里程都超过60公里。碰到大风大雨等极端天气,开不了巡逻艇,大伙儿就穿上渔裤骑着电动车沿路巡查,或是直接下到岸边芦苇荡里巡查。
“我们的对手狡猾呢,藏在隐蔽处,专门在中午休息或夜深人静时来偷捕,但这些‘小把戏’,逃不过我们这些老渔民的眼睛。”赵押宝说。
护渔队还组建起专门的微信工作群,并与12345政务服务热线联通,同步接受群众举报,确保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取缔。“年初时,偷捕现象较多,每天都能发现一两起,最近几个月已经越来越少了。”赵押宝说。
高港区农业农村局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副大队长张振洲介绍,在高港护渔队的努力下,截至目前,已成功销毁捕鱼工具1000余套,销毁三无渔船20只,对10名非法捕鱼人员进行了说服教育。
“现在,长江生态至少恢复到5年之前的模样了,不仅水上漂浮物少了,水质也清澈了,鱼的种类和数量也多了,‘鱼打花’现象现在也很常见了,各种鱼在江里活蹦乱跳的。”赵押宝开心地告诉记者,前不久,他们还在浅水区发现了一条三四斤重的江鲑鱼,“已多少年看不到这样大的江鲑鱼了!”
“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作。我们不仅要强化执法监管,更要创新群防群治、公众参与、社会监督和‘护渔员’协助等管理模式,引导更多群众共同参与到长江保护中来。”高港区副区长刘洪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