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唐甸庙会
庙会,又称“庙市”或“集场”。唐甸村位于通扬运河北岸,六百多户人家。许多人从事造船职业,群众安居乐业,民风淳朴。村中有座建于清嘉庆年间的吉庆庵。自古以来,人们以庙庵为基地,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都举行庙会,以祭祈上苍为唐甸人消灾降福,保佑平安。
小磨麻油制作技艺
小磨麻油是一种中国传统的食物油。相传前清时期,泰州北城门外天滋河边,古上真殿拐角口,开了一家小小的麻油作坊。起初,小店生意清淡。后来,店主特地跑到渔行等地去买芝麻,下锅烘焙时力求做到“文火烧,飞铲炒,不夹生,不枯焦”,用铜端子慢慢挤压提油,一时“油香四溢,满室芬芳”,直引得行人顺着香味,找进店来。从此,你追我赶,芝麻越挑越匀,麻油越做越香,父传子,子传孙,代代相传,子孙不绝,这一来小磨麻油就成了泰州的名特产了。
嵌桃麻糕制作技艺
“嵌桃麻糕”早在清朝时期就已经负有盛名。泰州嵌桃麻糕用料考究、制作精巧,色泽茶黄、条形端正、酥脆香甜、厚薄适宜。麻糕虽小,工序繁多。使用锡烫模子、铜捺子、24目罗筛、糕刀、起糕板子等大小各种工具,经二十多道工序方可制成。正如当地流传的一首民歌所唱:“泰州人送礼三件头,麻饼麻糕香麻油。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厚。一片真心拎过来,你不收也要收。”
干丝制作技艺
泰州干丝,又称泰州五味干丝,是泰州传统的风味小吃,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由于烫干丝既富有营养,又味美、清淡,所以深受广大顾客的欢迎。食客轻抖袖手,一筷入口,常常皱眉缩脖,五官齐聚,突然一声“好”字出口,这便是泰州早茶馆里常见的一景。现在,干丝不仅成为泰州大小饭店的特色菜,而且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地不少大饭店也都隆重推出,成为展示泰州饮食文化与风土人情的亮丽招牌。
丝光薄荷糖制作技艺
泰州丝光薄荷糖是2×3×1.5厘米的枕形小块,上面镶嵌白色丝光线条六根,糖块透明,色泽微黄,是用纯天然薄荷油及淀粉料糖、砂糖混合熬制而成。此糖中薄荷解表疏风,散热发汗;白糖清热利咽,合用而成疏风热、利咽喉之方。薄荷少量应用尚有疏解肝郁之功效,如逍遥散中伍用薄荷不足一钱即是此意,故薄荷糖用于肝郁气滞症也颇为相宜。经常含化食用,有疏解风热、清咽利喉的功效,可治疗感冒风热,头痛,目赤,咽喉肿痛等症。
孙氏纸扎
纸扎源于葬礼习俗,寄托人们对逝者的情感与愿望,已有千年历史。孙氏纸扎铺从清道光年间开设传承至今已有六代,在当时的泰州城乡纸扎业中颇具影响。孙氏纸扎工艺主要有五大工序,包括选材、扎制骨架、裱糊、彩绘、组装。同时,孙氏纸扎还融入泰州地方特色,汇聚浓郁的乡风民俗,展现了泰州古老文明的历史进程。
海陵唱凤凰
“唱凤凰”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文艺形式,一般由五人组成一组,唱的内容纷繁庞杂,见到什么就唱,随嘴就编,张口就来,唱得人们开心。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得它在民间代代相传。新中国成立以后,泰州“唱凤凰”登上文艺舞台,成为宣传教育的一种生动文艺形式。现在每逢春节,在泰州城乡仍然有许多“唱凤凰”的队伍活跃于社区、乡村。
储巏的故事
储巏,字静夫,号柴墟,明直隶泰州人。先世居毗陵(今常州),元末时迁至泰州。储巏幼年聪敏过人,五岁读书过目成诵,九岁能写文章,号称“神童”。储巏十六岁考中秀才,时任主考官娄谦预言储巏“他日必魁天下”。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秋应乡试,名列第一,为解元。第二年春赴北京会试,为会元。储巏以文章出众,时称“储巏文章盖两京”,声誉著海内。地方文献和民间传说中更有大量关于储巏的历史记载与动人故事,今日泰州城内关于储巏的传说甚丰。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