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犹存
焦庄村
陶庄镇焦庄村坐落于兴化市最东部,东与盐城东台市五烈镇张陆村相连,西与仲冯舍相伴,南通蚌蜒河主干,北接窑头河支流。
明代洪武年间,焦氏始迁祖先从苏州移民过来。当时来的亲兄弟三家落户,带来一对白碌碡,以作为同宗焦氏族人日后相认的标记。许多年之后,老大长房提出在一起不便于发展,就带领家庭一支迁至北边的焦舍和现在林潭的焦家,建立了焦舍村和北焦家,原址仍留有老大家庭部分成员及老二、老三两房在此生产生活、繁衍子孙。从此就有了南焦庄、中焦舍和北焦家。弟兄们最初居住的集中地点在焦家巷,房子东侧空地栽有一棵高大挺拔的老槐树,相传已有700多年的树龄。过去焦庄人上街,只要走出东台向西看便可眺望其形,认出自家的方位。古村焦庄有如下特点:三桥、五庙、焦家巷会期。
焦庄现存有一座古桥,
建于二十世纪初,有100多年的历史,在焦庄村中心有条东西向的夹沟,水穿庄而过,将村庄分割为河南、河北。由于交通困难,先是用小船摆渡,后来搭一座小木桥,
经风吹雨打日晒之后,小木桥木板枯朽,很不安全。村民们决定群策群力,大家献款献物,建一座结实耐用的拱式砖桥。选址之后,特别聘请外地有名的工匠,于1911年动工建造,两边桥底座均用木头打排桩,密密麻麻,用去了很多木头。桥身选用坚实的窑砖,在河两岸架起大锅煮糯米稀粥,粘稠的米汁和石灰浆搅拌一起,作为粘合剂用来砌砖。桥上两边有实墙栏杆,用大城砖封面,南北两头两边用长方形条石树立稳住,桥的栏杆两边中间有一块方形白矾石,刻有“临丰桥,民国十年,里人建造”的字样。桥面上用中间凸两边凹的侧砖铺路,以便人畜通行,桥长25米,至今保存完好,成为古村的一道风景。
焦庄原有五座古庙,分别是东庙、西庙、娘娘庙,以及河南河北的两座土地庙。西庙在1949年后为办教育,作学校之用;娘娘庙毁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后,近年来善男信女在原址上又重建起娘娘庙来,敬拜烧香。相比之下,古东庙保存比较完好。东庙原名“永盛庵”,初建于明末。在清咸丰五年(1855年)又扩建,庙宇四合厢,僧侣师徒数人,暮鼓晨钟,诵经念佛。
抗战年间庙宇损毁,佛像散失,但主庙却劫后余生,经扩修后至今尚存大殿五间,东西两侧建有阁楼,大门通道、禅房、厨房、合计东庙庙产房屋九间。2007年秋,村民们主动筹资、献物,又建西厢三间。修建整理之后,一座布局完整、结构合理的古庙重现在世人的面前,庄严肃穆,气宇不凡。
焦庄村中有一条名为“焦家巷”的古巷,坐落在河北,是焦氏族人集中居住的地方。焦庄村有学识的人士不少,研究生、大学生较多,是全陶庄镇较出名的村庄之一。从恢复高考以来,小小的村子里先后有研究生、大中专毕业生140多人遍布世界各地。
每年的正月十三关帝会,焦氏村民举威风旗、敲锣打鼓、焚香放鞭炮,人们抬着关公神像在村中巡游,宣传忠孝正义精神;每年逢夏、秋收割前,还举行“青苗会”,竖厂搭台供人敲锣打鼓说唱两天;每年的三月二十六日是“东岳盛会”,各户村民设案焚香、放鞭炮,有“送麒麟”艺人到处说唱,有踩高跷的,有摇花船的,有打“莲湘”的。本村村民主动办起“永盛庵、东岳会管委会”等民间群众组织,组成舞龙队、腰鼓队、文艺表演队,节目有广场舞、扇子舞等,一直延续,至今不息。会期时加上邻村的龙队、表演队、念佛诵经的香客,以及商贩摊头、四邻八方来观会的群众,那真是人山人海、接踵擦肩、锣鼓阵阵、鞭炮震天、笑语一片。通过会期活动,人们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寿年丰。
经过数代人不懈的努力,又赶上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古老的村庄焕发出新的生机,村中巷道是水泥路面,夜晚路灯明亮;村前楼房鳞次栉比,街道清洁宽敞;环庄公路花红树绿,顺达通畅;河水清澈,虾肥鱼壮。三个家庭农场初具规模,五百亩蟹塘虾蟹同养。村级综合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焦庆宜 焦兴荣 陆中来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