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草荡边的千年古村

2022年01月06日 10阅读 来源:泰州日报

□时庆涛 王春喜 万建祥

向沟村在兴化市陈堡镇的西极,万亩草荡以花鱼塘与江都花庄分界。如果从高空俯瞰,整个草荡宛若水中的月亮,以省二级航道卤汀河为半径切线,月亮的西半部为江都陆地,东半部为兴化陈堡的万亩草荡湿地。卤汀河把月亮最亮的一半朝东,在月亮弧线上镶嵌13颗珍珠(村庄),南端宁乡,北端唐庄,弧线中心点向沟。大自然的布局,向沟似宠儿半环抱半依偎在草荡边。

荒田草窠里的向沟,冠以千年文化古村,自有历史、地理和文化的渊源。

远古大海里长出来的村庄

向沟人祖祖辈辈农耕繁衍在草荡边,并不知道草荡及村庄怎么形成的。2018年省水利科学院的专家到陈堡考察论证草荡退圩还湖,才知道草荡怀胎于260万年前,大约在1万年到7000年前从大海里露出水面。

兴化属里下河浅洼平原区,位于江淮平原里下河凹陷的中心地带,地质学称中新断隘盆地持续沉降区,古地貌为大型湖盆洼地。大约春秋战国时期(距今2319年),洼地经由江河、海合力堆积,即海湾、泻湖、水网平原的演化,才形成湖荡、沼泽地貌特征,其基地是以碳酸盐为主的古生代地层。专家们进一步考证:多少年由于湖区本身的泥沙和生物残体的沉积,尤其是来自长江和淮河泛滥所注入的大量泥沙沉积,加速了古湖泊衰亡的进程,使其逐渐变小、解体,分化为许多大小不一的湖荡,陈堡荒田便是兴化20个湖泊草荡之一。

这种演化过程向沟庄至今留有印迹。在陆地形成的漫长过程中,向沟边草荡是汛期泄洪、江水入海的通道。草荡自然成了行洪流水的缓冲湾。花鱼塘是激流漩涡的深潭,在人们没有叫花鱼塘之前早已存在。这片缓冲带处在“近水楼台先得月”和“出头的椽子先烂”的两难境地中。平水期,泥沙淤积;洪水期,大量泥沙又被卷走。向沟属于永远难长大的“孩子”。本来村庄应该定位到卤汀河边。却向东退出了5公里之多。就现在向沟的庄形地貌而言,仍可寻古时大海形成陆地时的遗存遗迹。庄貌阶梯式由西向东,步步渐高,如四、五、六、八、九、十组的周家荡、曹家荡、王家圩、余家尖、焦家滩等,与良田落差十几公分,与主庄台最高点落差更大。这样的形状就像波浪卷泥沙一层层推上来的;海浪随风向改变推力,带动的泥沙也随意丢弃,所以向沟的地貌呈梯形块状。出水的地块又靠水连接,如金沟、银沟、蛇沟、汤坝沟等等,这就是邻近洪水走廊形成的独特地貌,于是也有了向沟这个独特的庄名。

向沟临近洪水走廊,又临近卤汀河的盐运黄金水道,千百年来应水润草泽而兴,农茂渔丰人丁旺。

考古发现汉唐宋古井

向沟村史文化的挖掘源于一个古井的传说。

传说中的古井在向沟庄北荒田边的诸家垛,前任支书唐新华成立村文史组展开田野调查,发现了不少陶瓷片,立即请省考古学会会员孙建中到现场指导,探到灰坑文化层。孙老师认为有考古价值,又请来了兴化的陈学文馆长、泰州考古部的王为刚主任、考古前辈黄炳煜到向沟“会战”。想不到,小小诸家垛出土了汉唐宋元明清历朝的陶瓷片。文物记录的历史一步步向深处推进,又一步步朝向沟走近:2000年前的汉代陶片,浅黄色,有回纹;晋代陶器、辽代瓷枕、唐代黑釉执壶、宋代卵白釉葵口、外龙泉内青花瓷碗、元明代青花瓷、清代盖杯等等,有些碗底正面钻字,背面墨记。8月1日,考古进入高潮,一连出土汉唐宋3口古井,这可谓给向沟千年文化古村的庄史一锤定音!

从出土的器物看,中国有汝、官、哥、钧、定5大名窑,诸家垛占了4个。器物的品位档次非贫民所为,玩赏者皆有身份地位,或官或商,或将或帅。据考古专家分析论证,唐宋时期,诸家垛有街巷,有店铺、澡堂,前有庙后有庵,相当繁华。古井中出土大量韩瓶,文化层发现军营生活的炊坑红土,为典型的军事活动痕迹。古代卤汀河、驳蜒河是盐远、漕运的黄金水道。老阁陵亭镇设税务,宁乡镇设巡检司,诸家垛没有朝廷官衙,为何如此繁荣呢?

古代朝廷为了盐运、漕运安全,10里设一亭,30里设一驿。“驿”在古时是迎送过往官员和专使的职能机构,诸家垛设驿站。也许有人不解,陵亭老阁和宁乡史料有记载,怎么没有诸家垛呢?原因是诸家垛驿站为“暗驿”,如同现在的巡视组,到哪住哪,对外不公开。古时朝廷查办盐商与官勾结,常派诸侯级官员微服暗访。诸家垛传说中称诸侯地即为印证。诸侯们不到紧靠盐运航道的陵亭、宁乡,为什么反到诸家垛呢?因为此地深藏草荡,又与盐运航道若即若离,盐商巨头们的生意往往在诸家垛交易完成。诸侯钦差在此设“暗驿”,等于在盐运中心装了“探头”。

朝廷对驿站运行拨款有限,实际耗资巨大。为了正常运转,官府出招指定当地富户托管并任命其为驿将捉驿(捉即掌管、主持)。这相当于现在的官方招待所转入个人承包。诸家垛出土的碗碟杯盏有墨记王、陆、袁等,也许为历任驿将。头脑灵活的驿将利用官驿的社会交往从事商业活动,既达到以商补驿,又有个人利益可图,带动了诸家垛各业的兴旺。诸家垛成了不是集镇的诸侯地,诸侯官差迎来送往,商贾聚头,名人荟萃,品茶沐浴,玩花斗鸟。历史上著名的陵亭之战,孙儒藏兵十万于草荡,打败了庞古师,指挥所就设在离陵亭4公里的诸家垛。

去年11月份,向沟六组又出土了原始夹沙陶、绳纹陶、印纹陶和鼎足。专家们考古论证,这些器物是初为国家形态的夏商朝。向沟在远古未形成村庄之前,四面八方的捕鱼人选择向沟避风栖息,陶器、鼎足是最方便适用煮食的容器,或挖坑蒸煮,或支架火烤。如今出土的这些陶器,有捕鱼游民丢弃,也有向沟土著人所用。中国历史分上下五千年,向沟先民的足迹早踏在历史的中间文明线上。

考谱时半庄源于南宋时氏立庄

考古以文物记载向沟庄史文化,考谱则以文字记载。

向沟有时半庄、郁三巷、杨一舍之说。文字记载向沟何姓先迁入立庄呢?时半庄的向沟当属时氏为先。《兴化时氏族谱》记载,时姓为宋元四大望族之一,先祖时丹立北宋任高邮司理参军,居住时堡(先属高邮,后划兴化)。第五代时大有举武进士,任淮南副将,屡立战功,殁于阵。《重修兴化县志》卷“忠烈”篇,有“时大有”词条。时大有之孙时梦珙南宋咸淳年间(1268)举进士,兴化四牌楼高悬“开科第一”纪念这一盛事。时梦珙有弟弟时梦洪、时梦德,在宋、元两朝更迭战事中,两兄弟沿卤汀河南迁,中途选择草荡向沟。扬州失守后时梦珙返回故里时堡,元派官员劝其入朝被拒。他告诫家人及其子孙毋读书,学剑,从此杜门谢俗缄口不言国事。两兄弟不忘哥哥之嘱,定居草荡腹地的向沟,四面环水一片荒芜草茫茫,在此农耕渔业繁衍,可谓世外桃源。立庄后,修谱取“安乐”为堂口,符合时氏思想动因安居乐业之意。

时梦洪、时梦德立庄诸家垛,庄名不带时字,而叫向沟。兴化流传金沙沟,银时堡,人们形容财源滚滚似银沟淌,向沟的“沟”字,表达时氏心中既不忘祖,又不张扬之意。时姓从时梦洪、时梦德第7代落脚向沟,到时禹乡第17代,漫长几百年,以渔、农为业,生儿育女,繁衍了时半庄。到了27代,信女郁明氏以铸钟的形式,第一次用铁的文字记录了向沟(钟文:光绪十六年,泰州正北隅,向沟丰乐庵,信女郁时代敬铸。兴化西门外,张广顺冶制)。时氏至今33代,居住向沟有七百五十多年的历史。

向沟借草荡还湖大兴生态经济

向沟直线西距卤汀河、东距231省道各3公里之多。在一河一路之间,599户、1734人、区域5600亩的向沟,水路时,前不靠村,公路时,后又不着店,区位优势一直难以惠及到向沟。尽管向沟人奋力前行,但总在发展的节奏上慢一个节拍。

2018年陈堡草荡退圩还湖工程启动,向沟村党支部借此契机,避短板,打破常规思维,聚焦充分挖掘和放大乡村文化及生态两大自然资源优势,终于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村支部首先组织人力、物力、财力,成立文史组,挖掘编写乡村史,寻找历史信息,请专家学者,硬是在荒滩泥土里挖出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打造村史馆,呈现乡村历史文化,找回乡村文化自信和富民强村的自信。紧接高起点以生态环境入手,打造村庄生态集聚提升。向沟人居环境有别于左右邻庄。主庄台东西向的河把区域分成南北中三大块,仍有6个组、140户、380多人散居在草荡边。河北3个组农业机械开不到田边,小轿车开不到自家门。村党支部宏观布局,微观落笔,总体构思顾此而不失彼:以主庄台为龙头,以自然肌理南北河道打造三横,以路桥连接延伸多纵,把生产、生活与自然生态有机结合、糅合,打造出草荡村的向沟特色。空间整理水陆空立体式。全村所有大小河道清淤疏浚,河泥软驳岸,填废沟塘。整理后岸坡光亮,河水清澈,菱绿荷碧浮于水,极目整个村庄田园蓝天碧水开阔流畅。路,伸延到每个触角;“岛”与“岛”之间桥连路接,此岸桃红映彼岸柳绿。

再回到主体庄台,西侧为省级“三化”树种示范基地,传播红色基因先烈群雕文化墙环抱其中,以此为向沟主题公园。四周有文化一条街、村史馆、休闲亭健身处、广场舞池、百姓大舞台。整个空间视角以树木绿化勾边、路桥连线、花草点缀、路灯闪动、文化元素点睛,达到形散神不散之效。2019年夏,省市人大代表组团到向沟参观,年底通过了村庄集聚提升验收。

今年5月草荡还湖开坝放水,草荡恢复了自由水面波光粼粼。向沟村草荡水面流转每年纯收入100多万元,但村党支部并不满足,又瞄准生态旅游,以乡村文化为载体,与生态资源嫁接,通过草荡大自然,把向沟的生产、生活、民俗、农舍、美食、农艺渔技等与之系统链接,延伸演化出许多产业链条,再通过乡村文化魅力的展示而产生出客主互助的体验经济效应。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