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泰兴大生桥的由来

2022年01月06日 10阅读 来源:泰州日报

大生桥,位于泰兴城西南十里的大生村,呈东西向,跨在老天星港上。它是泰兴市境内最古老的石桥。

大生桥为五孔拱形石桥(现有两孔已埋于两岸泥土之中),如长虹卧波,至今古韵十足,风韵撩人。桥身平面长24.5米,中心宽4.28米,桥堍宽4.17米。桥面麻石车辙印痕深陷,仿佛像一位历史老人讲述着它经历的风雨沧桑。

据《泰兴县地名录》载:“大生桥,原名大孙桥。明正德年间张育宁建。后村以桥名,讹为大生桥,相沿至今”。

大孙之名何时变为大生的呢?从《泰兴县志》上去查找,康熙志上为“大孙”,而民国志已称“大生”了。但在撰于光绪十二年(1886)的光绪志上,却两名并存,其中“乡聚”“河渠”的条目中称“大孙”,而在《辅辖图》中却标为“大生”,这说明清光绪年间二名同时流行。

大孙与大生,命名方法上有点不同。大孙是以姓氏命名,而大生则带感德之义。

据光绪《泰兴县志》记载,大孙桥处同治元年建有张公祠,祀张行澍。张行澍,字瀚门,河南祥符人。道光二十八年(1848)由举人任泰兴知县。这一年夏六月,飓风大作,江水暴涨,大水淹进县城,沿江百余里一片泽国,房屋漂没,灾民无数。

时任云南提督学政的吴存义(著名教育家吴贻芳的曾祖父)正好回家乡治丧,于是倡议赈灾,并亲自到富户家中劝捐。知县张行澍亦大力组织富户响应。富家拿出钱粮,吴存义总是长跪说:“我为数十万灾民跪谢啦!

”大家为吴存义和知县的诚意所感动,一个多月共捐钱十九万余缗。知县张行澍用这些钱购买米谷,核户计口后,再用小船运到大孙桥分发给灾民。灾民望着一船船运来的救灾粮,高兴地说:“船到大孙,灾民大生!大孙桥成了我们的大生桥了。”于是,大生桥的名字这样渐渐叫开了。

第二年,知县张行澍又组织百姓加固江堤,疏浚河港,从而消除了潮患。张行澍离任泰兴后十余年期间,泰兴西乡因江堤高筑,多次成功抗御水患,田谷连年丰收,百姓念念不忘他在泰兴留下的恩惠仁爱。后来,百姓得知张行澍去世消息,为纪念他的“大生之德”,于是在县城和大孙桥旁同时建起两座张公祠,意在让张行澍永远能看到泰兴西境平安,民得大生的景象。时任吏部侍郎的吴存义也为此专门撰写了《大孙桥张公祠记》,以表达了泰兴百姓对他的感激之情。

大孙桥,县志记载最初为张育宁建造。张育宁,泰兴县城人。由于家中殷富,在明朝成化年间捐了个飞熊卫指挥。正德年间,其儿子也捐了个飞熊卫指挥。大孙桥是西江口与泰兴县城之间的一处重要桥梁。张育宁身为飞熊卫指挥,在正德年间造起大孙桥,确实具有军事眼光。

康熙《泰兴县志》云:“江南泽国,固宜津梁,前志(指万历泰兴县志)谓大孙之青铺碧砌,熙春之横流卧波,余大中之砥柱回澜,飞虹之柳阴花影,并出陈令鼎新。是岂朱栏石甃,仅以示风景之殊哉?”这里所录的几座泰兴名桥,唯有大孙桥尚存,其余均已毁圮。但当时这些桥都是由陈令“鼎新”的历史却不可忘记。

陈令,即陈继畴,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任泰兴令。泰兴历史上自宋起,就把口岸周桥作为军事防守重点。王家港斜连孟渎河,江盗出没其间。县城河自县城西南流十里经大孙桥,又西八里到天星桥,又西二里达王家港入江。由于倭寇常从海上来,这条水上防线更显得十分重要。

王家港有备,则泰兴安,则泰州、瓜洲、仪征安。因此,时任泰兴县令的陈令请求将驻守周桥营的兵力转到驻王家港,只留一部分守周桥。此议终于获得上级批准。江防守备驻守在王家港后,王家港与泰兴县城之间交通自然也成了必要的配套工程。因此,大孙桥的修建被提到议事日程。于是,大孙桥由木桥改成了一座“青铺碧砌”的石桥,适应了当时新形势的需要。

清康熙年间,由于大孙桥年久失修,石桥倒塌。“清代第一谏臣”给事中季开生的妻子张氏出资将它修复。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古大生桥,至今它已度过三百多年的岁月了。

●朱世源->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