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颊齿留香小馄饨

2022年01月07日 10阅读 来源:泰州日报

宣堡村

宣家堡,是泰兴市的西北大门,距泰兴城13公里。东与高港区胡庄镇接壤,南连根思乡,西与滨江镇、高港区口岸街道毗邻,北与高港区许庄街道相连。相传南宋年间,岳飞部下一宣姓将领在此筑堡抗金,而得名。故此,宣堡至少有800余年历史,是名副其实的古村。

宣堡街始创于宋代,建成于元、明、清,发展于民国时期。街道由南向北延伸,是仅次于口(岸)、泰(兴)、黄(桥)三镇的老街。老街南北走向,长约0.5公里,宽3米,麻石路面。新中国成立前,宣堡工业已初具规模,有大成油坊、酱品厂、五金厂、织布厂等。街上商铺林立,各行各业配套齐全,有饭店、旅社、杂货店、染房、药店、商店、诊所、学校、当铺、米行、苗猪市场、食品站等。

新四军苏中七战七捷第一仗——宣泰战斗,就在宣家堡打响,由此留名于青史,并作为成功战例载入中国军事学院教材。1947年7月13日至14日,激战一昼夜,新四军发起攻击后,村民们自发地送粮送水,抬送伤员,此战役歼敌3000多人,缴获大批美式装备,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宣堡从此声名大震。

宣堡小馄饨现已列入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47年,宣堡人赵鸿福系宣堡小馄饨创始人,人称“赵锅子”,在宣堡街上经营小吃。他在制作普通馄饨的基础上,经反复实践,在手工制皮、馅心配制、下锅爆冲、汤料配制的技术上创造出自己的特色,形成宣堡小馄饨所特有的皮薄馅嫩、味美汤鲜、爽口开胃的风味特点,深受社会各界人士的青睐,是泰兴人招待嘉宾的一道美食精品。宣堡小馄饨传承至今,已有5代传人,其中第三代传人马振亚在宣堡北街开设的“飞马小馄饨店”颇负盛名。马老板至今已授徒30余人,均在外持“宣堡小馄饨”的招牌开店营业,店铺已遍布全国各地。

宣堡的生姜丝也闻名遐迩。它形成于清末时期,已有100多年历史。相传宣堡最早制作生姜丝的是桥南刘瑞成,店号为“刘同和”。后来,到抗日战争时期,桥北又增加李珍贤的“和为美”、何非达的“瑞兴恒”。新中国成立后公私合营时,三家老字号并入宣堡供销合作社,当时销售生姜丝已达10000斤以上。在这三家老字号中,当数李珍贤的“和为美”名声最响。他家制作的生姜丝,选料考究,制作精良,产品上乘。每年秋分前后,李珍贤便派人到兴化一带采购优质小阳姜,然后经过清洗——去皮——盐渍——切丝——漂洗——氽汤——浆制等8道工序制成姜丝。成品生姜丝一般在元旦节前上市,元旦、春节期间为销售旺季。“和为美”牌生姜丝以其“香、甜、嫩、脆”而名扬四方,常食之,有健胃祛寒、助消化之功效。宣堡人出差,外地人来宣堡,总要带上几瓶可口的生姜丝馈赠亲友,省内外常有一些食客慕名而来,品尝宣堡生姜丝之独特风味。

宣堡是名副其实的银杏之乡。每年中秋节后便是银杏收获季节,也是供销社一年中最忙碌的季节。供销社收购银杏果点设在桥北码头边,岸上车驮人背,排成长龙,十分热闹。收购员全是行家里手,一看二模便能分出品种,评出等级,一份等级一份货。如今,宣堡村西北边拥有全国最大的银杏交易市场,收购旺季时每天的成交量达几十吨。为了便于保管和食用,工业企业、科研部门正在开发银杏深度加工的研究项目。

改革开放以来,宣堡村同样打响集镇建设新的七战七捷,抓住大开放、大开发、大发展、大交通、大建设的机遇,南北主街南伸北延4公里之长,街道30来米宽。新区建设大手笔,开辟了东西康乐街、府前街、龙银街,高起点、高标准建成了西环路;郭寨街道已经形成,这是宣堡的第二条南北街,现已形成两纵八横10里长街的格局,结束宣堡只有一条街的历史。宣堡的第一、二、三产业同步发展,第一产业以林果、花卉为龙头,这是省确定的林果特色镇;第二产业以绳网、制鞋、机械加工为主;第三产业发展迅猛,市场繁荣兴旺,为泰兴、高港边缘交界处的中心集镇。

●泰兴市历史文化研究会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