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图》
曾“做客”季家
《富春山居图》,作者黄公望,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被誉为“画中之兰亭”“中国山水画第一神品”,完成于元至正十年(1350)。该画在清代顺治年间曾遭火焚,断为两段,前段被另行装裱,重新定名为《剩山图》,今藏浙江省博物馆;后段世称《无用师卷》,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分成两段的《富春山居图》曾辗转于多位名家之手,而江北泰兴季家的季寓庸就是其中一位。
光绪《泰兴县志》中记载:“季寓庸,字因是,父三卿,有隽才……”季寓庸解官回乡后,举家从季家市搬到了泰兴朝阳铺,购入朱一冯旧宅,治园于城东隅(今泰兴城内仙鹤湾一带),号嘉树园。因善于经营,家资富饶的他,酷爱收藏书画。
古董鉴赏家吴其贞与季寓庸交游甚密,评价道:“因是先生富于财,欲收尽天下法书名画”(吴其贞《书画记》)。吴其贞在《书画记》中记录了季家部分藏品,“如苏东坡九歌、前后赤壁赋,王右军袁生帖,米元章小楷挽词、天机妙帖,黄大痴富春山图,王叔明听雨楼图,蔡卞赴朝帖,吴彩莺诗韵,陈以谓集宋元画册百幅计四本。皆名物也。”
因此,明末清初画家王时敏称赞季寓庸“因翁先生妙笔入神,复具精鉴,凡晋唐五季宋元名家真虎尽归其家,海内推收藏之富不啻珠林玉府”。
吴其贞从崇祯乙亥八年(1635)他30岁开始,逐日记载自己的书画交易活动,为后人研究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材料。从吴其贞文集《书画记》看,吴其贞至少到季寓庸家三次,帮助他鉴定书画。季寓庸的藏品,饶是吴其贞见多识广,也不禁叹为观止。
季寓庸藏品之丰富,首当其冲的就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富春山居图》。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用时六至七年才画成。
《富春山居图》历经多次辗转,几度易手。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为董其昌购得。董其昌甚为得意,于画上题跋后收入其专藏精品的“四源堂”。后来该画不知通过何种途径流出董家,也不知落入何人的手中。清朝初年,《富春山居图》转入宜兴收藏家吴之矩手中。吴之矩传给儿子洪裕。吴洪裕酷爱无比,谨守家传,并特意建造了“富春轩”用来珍藏。他对此画喜爱之情到了朝夕不离的地步。“与之周旋数十载,置之枕籍,以卧以起;陈之座右,以食以饮;倦为之爽,闷为之欢,醉为之醒。”吴洪裕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被其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
断成两截的《富春山居图》,小的那截被重新装裱,称为《剩山图》(纵31.8厘米,横51.4厘米);大的那截继续以《富春山居图》为名存在,后被称为《无用师卷》(纵33厘米,横636.9厘米)。
季寓庸耗巨资收购得《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后传给其子季振宜。这些在“无用师卷”季氏父子的收藏印可以佐证。如:盖于董其昌“大痴画卷”题跋左下角的“扬州季因是收藏印”;盖于黄公望自己于元至正七年题跋后的“扬州季因是收藏印”“季寓庸印”“因是氏”和“扬州季南宫珍藏印”。
康熙年间,季氏父子相继去世,该画被他们的后人出让。乾隆年间,此画被收入清宫内府。1949年,该画被带到台湾。2011年6月1日,《富春山居图》前后两段在分隔360年之后,在台北故宫首度合璧展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