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兴市党史方志办公室 辛仕
民心,是指人民的思想、感情、意愿等,人民共同的心意。古语有云“得民心者得天下”。数千年来,古今中外的朝代更替、著名战事一次次印证了这句话。1940年10月,彪炳史册的黄桥决战,陈毅、粟裕领导的新四军苏北指挥部自卫反击作战,以7000人击败了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3万余人的进攻,歼灭其1.1万人,再次验证了谁赢得了民心,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护支持,谁就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东进黄桥得民心
1939年2月,韩德勤出任江苏省政府主席兼鲁苏战区副总司令,他怯于抗日,苟且偷安。驻守黄桥的国民党江苏省保安4旅何克谦部,更是一群打着抗日幌子的乌合之众。他们与日伪相互勾结,无恶不作。黄桥人民迫切要求驱逐何克谦,从暗无天日的“地狱”中挣脱出来。
为了坚持抗战,反对投降,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遵照党中央指示,毅然决定挺进苏北。7月25日,陈毅、粟裕所率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挥师东进,直指黄桥。28日歼灭何克谦主力近2000人,29日凌晨解放了黄桥。
新四军进驻黄桥时,沿途群众夹道欢迎,强烈要求新四军长期驻扎,保护地方,打击日军。苏北指挥部派出干部、民运工作队和服务团,协同地方党组织发动群众,积极进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民众运动迅速展开。黄桥地区方圆几十里内,农抗会、妇抗会、青抗会等各种抗日的群众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和组织起来了。工人、农民、青年、妇女、学生、教师、商人乃至和尚、道士都组织抗日协会,儿童也成立了儿童团,全镇1万多人,就有6000多人参加了各种抗日团体。
1940年8月初,黄桥军民联合办事处成立,同月下旬,改称为泰兴县抗日民主政府。抗日民主政府免除了苛捐杂税,颁布了“二五减租”和增加雇工工资的法令。同时,大批民运干部,深入大小市镇和广阔农村,宣传团结抗战的方针,领导群众广泛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减租减息和增加雇工工资改善了民众生活,坚定了广大人民群众跟着共产党抗战到底的决心。
新四军指战员每到一地,每住一处,都严格地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帮助群众挑水,生产劳动,和群众打成一片。过去那些军队虐待民众的事没有了,人们从事实中看到,只有共产党新四军才是坚决、正确的积极抗日的领导力量,看清了国民党蒋介石和韩德勤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真面目。群众称赞新四军是人民自己的军队,“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的歌声,在群众中普遍流行。在减租减息运动中增加了收入的民众,积极投身到保卫根据地的斗争中,他们纷纷报名参军,出现了许多父送子、妻送夫的动人情景。两个月就有3000多名青年参加了新四军和地方武装。扩军运动为新四军输送了大批兵员,增强了部队的战斗力。
新四军东进黄桥,宣传了党的抗日主张,揭露了韩德勤反共顽固派的面目,使各阶层民众认清了两军斗争的真相,得到了民心,巩固了以黄桥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为黄桥决战做好了精神和物质上的准备。
统战工作赢民心
黄桥决战前,新四军在苏北四种军事力量中位居末位。韩德勤部兵力占绝对优势,可供直接指挥的嫡系主力就达2万人,这些还不包括名义上属其指挥的“二李”(李明扬、李长江)、陈泰运及省各保安旅的部队,后者也约有2万人。因为“二李”、陈泰运及各保安旅与韩德勤有一定的矛盾,基本上处于中间游离状态,属于可争取团结的力量。
陈毅审时度势,提出了“击敌、联李、孤韩”的方针。为此,陈毅三次冒险进入泰州城,会见“二李”,晓以民族大义,呼吁和平,表明新四军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初衷不变,劝其合作抗日。同时,在行动上予以实际支援。1939年夏,李明扬与韩德勤冲突激烈,韩德勤扣发弹药,陈毅支援李部子弹2万发。同年10月,李明扬提出请新四军护运弹药的要求,陈毅慨然应诺,先后护送子弹13万余发交给“二李”。1940年7月下旬,新四军在曲塘打败了被韩德勤唆逼来犯的陈泰运税警团,俘虏百余人,缴枪千余支,陈部元气大伤。新四军放还俘虏,发还枪支。9月的营溪战斗中,释放所俘保安第1旅副旅长以下700余人,并晓以合作抗日大义。陈毅又派管文蔚、朱克靖、黄逸峰出入于“二李”、陈泰运指挥部,还派出适当人员去有关保安旅做工作,这就拉开了地方实力派与韩德勤之间的距离,使他们在韩德勤的反共摩擦中站在中间立场或抱徘徊观望态度。
新四军夺取姜堰后,立即通电重申,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初衷不变,新四军东进只求“救国有份,抗日有地”。陈毅对韩国钧、朱履先等地方上层代表人物执之以礼,喻之以义,诚恳地向他们征询苏北抗战方略,恭请他们出面主持公道。韩德勤却不顾苏北“停战息争,合作抗日”的呼吁,提出要新四军退出姜堰相要挟。陈毅摆出低姿态,出人意料地宣布愿意撤出姜堰。在苏北各界代表看来,新四军连流血牺牲才夺取的“金姜堰”都肯让出,足以证明新四军顾全抗日大局,真诚维护团结合作,从而赢得了苏北各阶层人士的极大同情和支持。韩国钧听到这一消息后说:“得人心者昌,失人心者亡。新四军是得人心的。”
新四军的统战工作,赢得了黄桥地区乃至整个苏北的民心。韩德勤在政治上已陷于完全孤立的地位。
保卫黄桥聚民心
为了保证黄桥决战的胜利,泰兴各级党组织积极发动和组织广大群众支前参战,饱受国民党顽固派蹂躏的泰兴人民同仇敌忾,满腔热情地支援人民子弟兵。
决战前,中共泰兴县委向广大干部、群众进行宣传动员,说明新四军和反共顽固派韩德勤决战的诸多有利条件。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深入群众之中广泛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军民决战决胜的信心与决心,全县城乡掀起了空前的支前热潮。农抗会组织了成千上万的农民帮助修筑工事、挖战壕。各地妇抗会组织妇女为部队做军鞋,补军衣,成立伤病员看护队,有的妇女拿起武器参加地方武装。各地群众纷纷献粮献草,支持自卫反击。
10月4日清晨,激烈的枪炮声拉开了黄桥决战的序幕。战火硝烟中,一批批担架队奔赴前线送弹药、运伤员。他们有的卸下自家门板,有的把准备结婚用的木料赶做担架。民工们冒着枪林弹雨,把弹药送到阵地前沿,把伤员及时抢运下来。县地方武装和广大民兵配合战斗,广大群众主动为部队传递情报。黄桥镇内灯火通明,家家户户碾米、磨面、烧水、烙饼,全镇几十家烧饼店日夜不停地烘烤烧饼,黄澄澄的烧饼堆得像小山一般。战斗间隙,男女老少踏着硝烟,肩挑手提,从四面八方来到阵地上慰问部队。“黄桥烧饼黄又黄,黄黄的烧饼慰劳忙。烧饼要用热火烤,打仗要靠老百姓帮。同志们呀吃个饱,多打胜仗多缴枪”,这首流传至今、脍炙人口的《黄桥烧饼歌》,体现了当年黄桥人民对子弟兵的鱼水深情。
顽军进入新四军包围圈后,群众自发地组织起来到敌人后方,拆桥破路,切断顽军退路。地方民兵配合主力部队看押俘虏,包抄顽军,打扫战场。
黄桥决战的胜利,就是因为凝聚了民心,军民团结一致,从新四军到老百姓,从干部到战士,大家都只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团结抗战。正如陈毅同志在总结黄桥决战胜利原因时说的:“黄桥决战的胜利,不是新四军几千人的胜利,而是几十万军民共同战斗的胜利。”
黄桥决战雄辩地证明,只要坚持共产党的正确领导,顺民意、启民智、得民心、聚民力,我们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