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后,由于稻河、草河的盐粮运输,西坝、东坝的货物翻转,随着泰州城的北门外一带开始(以下简称“城北”)商贾云集,泰州的城市格局逐渐发生改变,突破城墙和城河的限制,城市中心由城内中市河两岸转移到城北,形成了以坡子街为中心的“坝口经济文化圈”。
“市廛百货灿成行,闽广川湖各擅场。坡子街前人辐辏,耆民犹指会元坊。”600多年后的今天,稻河、草河南北船只频繁往来的盛景,早已湮灭在历史的长河里,坡子街的旧貌早已褪去,许多古迹已沉没入历史典籍,但泰州城北地区的盐税、商业和文化的积淀深厚,在泰州人心中有着超乎寻常的认同感。
土坝成为繁忙的
水运码头
西汉时期,吴王刘濞开挖运盐河,解决了盐运通道,同时将淮水引入泰州。明万历《泰州志》“形胜篇”记述:“泰州介乎维扬崇川之间,平原爽垲,众水萦回,东濒海,北距淮,大江映乎前,巨湖环于后,有鼓角门戟之雄,实江海门户之要。”历经数代,泰州城不断发展,由滨海的一座小城发展成江海门户。
泰州城的发展始终离不开水。泰州城北外,有两条南北并行走向的河流,即稻河和草河。大约在元朝时,稻河就已经成为重要的运输水道,人口逐渐聚集于此,泰州城北逐渐发展起来。稻河何时开挖、何时疏浚治理,史书未见明确记载。民国时期,志书中才有稻河的明确记载。《民国泰县志稿》曰:“中间河,即稻河,亦称市河。由西坝北犁山嘴北流起,经通仓桥、演化桥、韩家桥至罗浮山汇老西河,过渔行镇西坝直通下河,由罗浮山折北而东过赵公桥汇东草河北行,亦通下河。”关于草河,《续纂泰州志》记曰:“在北门东坝下,为草船业聚之地。”从史书记载可以看出,稻河、草河连接淮水,属里下河地区。
元朝末年,徐达率兵疏通了济川河(今泰州南官河)。据《泰兴县志补卷》记载:“(元至正)二十五年十月,徐达兵至泰兴江岸,河港不通,调军开济川河,自大江口挑浚十五里,通贯口岸,次日,遂抵泰州南门湾。”徐达在这条河上运送兵员、战马、粮草等,不久,攻克泰州,济川河被载入史册。济川河位于泰州城南,接长江,稻河、草河位于城北,通淮水,南北河流都与护城河、中市河相连,因而泰州城成为长江水系和淮河水系的交汇处。淮盐、粮食等由稻河、草河运至泰州城后,再经护城河运至运河。因济川河的疏通,稻河、草河的水运地位日渐凸显,逐步发展成为江淮地区盐、粮物资重要运输通道。
但江水和淮水之间南高北低,两侧水位落差较大,造成里下河地区经常受淹,且河道流速过快给水上交通带来不便。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在泰州护城河北岸的稻河、草河上,分别筑起西坝和东坝。自此,江淮遂不直通,形成了上河和下河两支水系。上河通江达海,水资源丰盈,下河通里下河地区,河网密布。泰州城成为上河和下河的分界线,由江海门户演变成里下河地区出江入海的内河港口城市。南北往来船只、货物到此均须过坝,土坝成为繁忙的水运码头,商业中心逐渐转移到泰州城北。这时,泰州城的发展正式突破城墙的限制,向北发展,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
明永乐二年(1404),开挖了泰东河,拉近了泰州与海边盐场的距离。城北来往的盐船激增,稻河、草河因盐运更加兴旺,成为泰州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据民国时期《泰县城厢图》可以看出,泰州城北人烟稠密,商业繁荣。
让泰州赢得
“苏北小上海”美称
明清以后,因济川河、泰东河等人工河流的开挖,泰州水路交通更加发达便利。伴随内河运输的兴起,泰州城北的稻河、草河成为里下河地区出江入海的内河港口、南北物资运输的必经通道,泰州城成为黄海沿线的盐务转运中心和里下河地区的农产品集散地。
淮盐经稻河、草河从淮水入长江,地处江淮交界的泰州成为必经之地。“浦”是朝廷对过坝之盐掣验的场所,据嘉庆《两淮盐法志》中“泰坝过掣图”,泰州标有“浦”的官盐收购场所遍布城北、城南,尤以城北居多。北城河与稻河之间的西坝是盐业收购和仓储的区域,当年稻河三浦——马浦、大浦、郁浦负责就近收购食盐,盐官、差役往来穿梭,挑夫、脚力抬盐过坝,吆喝喧哗,甚嚣尘上。西仓大街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华景象,粮行、油坊、栈房等纷纷出现,街道陆续形成,各以浦名相称,即马浦街、大浦街、郁浦街和西浦街。清朝一首竹枝词曰:“来往行船唱棹歌,淮南盐舶北门多。不知清化桥头水,近日平添几尺波。”形象地描绘了稻河上盐船如织的繁荣景象,“北门盐”的城市格局逐步形成。雍正十二年(1734),在城北西仓大街设泰坝监掣署,高凤翰担任泰坝监掣官。
与食盐的官营不同,粮食可以自由流通买卖。泰州城北属里下河地区,盛产稻棉。《退庵笔记》中有云“下乡居什七八,俗呼为小湖广,甚言产稻之多也”。自东西二坝筑成后,粮船亦阻在稻河头,运输成本增加,但因明朝廷放弃海运漕粮,南方运往京师的物资均由运河承担,运河成为繁忙的水上交通运输线路,刺激了长江下游和里下河水上交通与贸易的发展。泰州城北的稻河、草河上船只如梭,以经营粮食为主的陆陈行(即粮行,“陆陈”指大米、大麦、小麦、大豆、小豆、芝麻六种粮食)日渐增多,至清中后期达到极盛。清人赵瑜记曰“清化桥东为孙家桥,西为通仓桥,皆沿河米市也,其米由下河七邑装载而来”,《吴陵野记》述其时“两岸终日量升斛斗生涯极盛,劳工邪许声不绝于耳,露天之粟一望如云”。《泰州商业志》中云“粮食最高到货量日达万担以上,江南江北粮食行情,均以泰州粮价为准,视其涨落而涨落”,由此可见,稻河两岸粮行发展之盛。
东、西二坝建成后,来往的盐船、粮船在坝上卸货翻坝、换船续行,商船的滞留带来了新的商机,加之里下河地区和江南物资在泰州的交换,城北的坡子街一带,布店、钱庄、茶社应运而生,人流如织,买卖兴隆,城市商业中心在城北得以形成。
到了清代,金长福《海陵竹枝词》中“市廛百货灿成行,闽广川湖各擅场;坡子街前人辐辏,耆民犹指两元坊”,描绘了坡子街的繁华。光绪年间,城北已发展成“商旅麋集,市廛鳞比之区”。到新中国成立前,不足500米长的坡子街上有绸布店、百货店、五金店、药房、银楼、饭馆、烟酒店等100多家,周边还有以经营粮食为主的稻河街、以经营成衣为主的彩衣街、以经营柴草为主的草河街、以经营草席为主的席行街、以经营篙竹及竹篾器为主的竹行街和篮子行街等,商业的繁盛让泰州赢得“苏北小上海”的美称。
另外,盐运掣验与南北货运,给泰州的造船业带来新的机遇。据1998年版《泰州志》记载,乾隆年间,泰州城北渔行一带200户居民几乎全以造船为生,其中的造船大户拥有大船多至99艘。
襟带淮泗、控引江南的地理优势,让泰州成为黄海沿线的盐务转运中心和里下河地区的农产品集散地,通江达海的水路,使盐运和漕运无比发达,造就了泰州城千年繁华。
“坝口文化经济圈” 一直繁荣至今
泰州城北因盐而生,因水而兴,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对社会发展乃至宗教兴衰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相比泰州城的其他区域,城北地区的各类庙宇很多,分布较广,官方或民间的祭祀活动都非常活跃。
管王庙,始建于明代早期,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相传为古代盐工为纪念“盐政之祖”管仲而建,是我国淮盐地区最早祭祀盐宗的庙宇。明万历《泰州志》“街市”记载,北关大街中有“管王庙巷”,巷以庙得名。
都天行宫,清康熙初年就古社稷坛旧址所建,又称都天庙,传为纪念唐朝大将张巡而建。清乾隆十二年,张巡被封为“显佑安澜之神”,后演化为水神,受江淮一带民众尊崇,称其为“都天菩萨”。
旧时,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和九月初九,泰州都要举办都天庙会,这是泰州迎神赛会中规模最大的集会,主要活动是迎神出会,即请都天大帝巡行地方,驱逐瘟疫。沿途城乡民众观望,设坛祭拜,热闹非凡。
上真殿,位于坡子街原泰州人民影剧院处,是专门祭奉真武大帝的有名道观,观中道士继承传统道教音乐,注重吸收苏北民间音乐的地方特色,音乐造诣较高,尤善昆曲。此外,还有海陵北路原赵公桥的水宁寺等,都是当时影响较大的宗教场所。
泰州往来的盐商依靠雄厚的资本,刺激了城市生活消费的需求,各类服务性阶层纷至沓来,“仰盐事而活者”多达数万家,旅馆、浴室、茶馆等一应俱全,仅西仓大街就有有名的浴室四家:小三元、小沧浪、百花潭、西泉。清道光年间,泰州人王广业在《海陵竹枝词》写道:“大浦西来马浦边,屯船麋集老西河。浴堂茶肆知多少,到此招牌小小多。”
另外,泰州盐商附庸风雅,结识文人雅士,管束子弟读书致仕,泰州教育文化兴盛,学政试院就是历史见证。他们与文人诗酒酬唱,切磋弦歌画赋,活跃了泰州的艺苑文坛。明代中后期,泰州的昆曲慢慢普及,据崇祯《泰州志》记载,其时戏曲活动已全面进入民间的百姓生活。清代乾嘉年间,徽剧等逐渐传入泰州,带动里下河地区戏班的兴起。在这样一种历史人文现象和社会环境中,泰州慢慢形成了“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饭后听评话,入夜赏闲戏”,坐茶馆、进澡堂、听说书、看演戏等叠加起来的小富即安的闲适文化。
明清时期,江南、皖南、扬州一带的居民、往来客商和文人学者等迁居泰州。因城北稻河、草河所夹区域地势较高,距离城门较近,与城内联系紧密,稻河、草河又是邻近区域的通商津要通道,移民大多选择定居于经济富庶的城北地区。清初以来,泰州宫、陈、俞、廖声名显赫的名门望族,支、管、卢、王富甲一方的豪绅地主等都在此生活。
考虑天然河道、商业发展和生活便利等因素,泰州古民居在建筑风格上受到重大影响。城北的商铺、民居皆沿河而建,稻河、草河为南北走向,街道也为南北走向,如西坝上的西仓大街,南侧通往城河边,北侧通往稻河边或农田。
从城北现存建筑的年代和格局来看,草河两岸的涵东、涵西(草河东西两侧,南起草河头,北至破桥口,新中国成立后为沟通上下河水系,修建了地下涵洞,因而得名)两个街区,集明、清、民国建筑为一体,这些建筑深受扬州和徽派建筑风格的影响,具有典型的“水—街—巷、弄—院落”的水乡民居风格,主要巷道均为东西走向,巷道东、西两头都可直通河道,形成独特的“两河夹街”城市空间布局。
目前,稻河古街区内就保留有大量明清民居,文物古迹众多。例如:位于涵西街17号的周氏住宅,俗称“九十九间半”,始建于清晚期,青砖小瓦、硬山屋面,规模宏大、华丽壮观。毗邻管王庙的钱桂森故居,钱桂森为晚清泰州名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安徽督学,钱家门前一座磨砖大门,时人称之“钱家大门”,当年钱家门楼上“进士第”的匾额很是气派。
昔日庙宇的戏曲、喧闹和活跃,商贾名人故居的静谧、内敛和奢华,都曾在城北的河岸边找到最合适的舞台。
为展示城水相依、古今交融的城市底蕴,新世纪以来,泰州实施了稻河古街区改造复兴工程,保护修缮了遗址旧迹、故居宅第、古井桥梁等,再现明清民居风情和稻河繁华商街,正在让古街区以更悠远的历史回音、更悠长的历史背景融入时代发展的轨迹。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