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十年寻味泰州,落笔三百清欢

2022年01月07日 10阅读 来源:泰州日报

□本报记者 王馨凤

作为一名美食达人,80后文青李晋用10年时间走街串巷,深入挖掘泰州美食文化,写下300余篇“千字文”,其中不少在《大公报》《国际日报》等报刊发表。日前,他的新书《人间滋味,温暖可期》正式出版。这本专题介绍泰州美食文化的散文集,得到了《舌尖上的中国》美食顾问董克平力荐,上架后很受欢迎。

走街串巷找寻“儿时味道”

“在儿时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时代,任何一样美食都能激起味蕾的高度兴奋,长留舌尖成为挥之不去的记忆。”李晋说,长大后,他始终想找寻“儿时的味道”,便开始走街串巷,遍寻美味。

鱼汤面、翡翠烧卖、羊肉汤、蟹黄汤包、绿豆糕、香椿粥……一道道泰州小吃在满足李晋味蕾的同时,也让他了解到美食背后的文化。比如麻油馓子,据传清代时,泰州有位做麻油馓子的高手,能做出宝塔、菊花、扇子、如意、蝴蝶等几十种造型,一时受到官绅竞相邀请。那时人们吃麻油馓子是与早茶同食,故又叫“茶馓”。

这些美食故事让李晋有了将它们写成文章的冲动。2009年,他的第一篇文章《烫干丝》一写成,便被《华东旅游报》刊用了。自此,越来越多的泰州美食成为他笔下优美的文字,而一篇篇文章也相继被《大公报》《国际日报》《潮州日报》《科普天地》《上海中医药报》《济宁日报》《扬子晚报》等数十家媒体发表。

至今,李晋已陆续写成300余篇泰州美食“千字文”,这些文章短小精悍,既有每道美食的制作方法,也有美食背后的故事和文化。

出专辑推介泰州美食文化

日前,李晋在300余篇文章中精选出三分之一,以“李敬白”的笔名,结集出版《人间滋味,温暖可期》。全书共分为“赶早有福”“市井温度”“蔬赢舌尖”“优哉游哉”“正儿八经”五个篇章,共94篇文章约17.6万字,囊括了泰州的知名早点、街巷小吃、特色蔬果、鲜美水产、咸小菜等。其中描写的一些本土特色小吃现已很少能见到了,比如金刚脐、虾糍等。

“很多人觉得咸小菜微不足道,算不上美食,其实其中大有文章。”李晋说,每一道咸小菜的制作工艺都十分繁琐,也体现出民间百姓对生活的极大热爱。泰州民间有“伏天腌瓜,冬腌菜”的说法。在他的印象中,小时候,每年深秋,祖母都会不厌其烦地腌酱鲜豆:把浸泡好的黄豆下锅煮一会,冷却后倒进竹匾,再撒上面粉,均匀摆放,然后盖上一层草帘。三五天后,揭开帘子,黄豆萌发了一身绿亮的细绒毛。在荸荠色的敞口坛中注入温盐水,倒进穿了“绿毛衣”的黄豆,然后放到阳光下照射,一个月左右,酱鲜豆就横空出世了。这酱鲜豆色泽金黄,咸中带甜,酱中含鲜,一般七八颗酱鲜豆就能让人打发一碗米粥下肚。这种咸香滋味,是萦绕李晋心头的浓浓亲情和美好回忆。

在《人间滋味,温暖可期》一书中,李晋将宝塔菜、酱鲜豆、萝卜响、乳黄瓜、苋菜咕、雪里蕻、糟腐乳、榨菜头、臭帮子等十余个咸小菜悉数收录进“正儿八经”篇章中。

新书得到名家力荐

《人间滋味,温暖可期》一书,得到了《舌尖上的中国》美食顾问董克平、著名作家沈嘉禄、著名专栏作家周华诚、原《苏州》杂志主编陶文瑜等名家力荐。

陶文瑜为该书作序:“我在阅读李敬白的美食文字时,在字里行间时不时地感到汪曾祺先生和周作人先生的影子一闪而过,这样的邂逅,让人感到美不胜收。”

董克平也极力推荐该书:写食者李敬白陶醉于快乐之中,他对故乡泰州一带的早茶、水鲜、土菜、腊味永远保持着新鲜感和热情。他笔下的美食感悟,不仅是对沉淀在美食中的人文记忆所进行的有效打捞,同时也是一种独特的个体观察体验。有了这种特立独行,才能在纷繁的写食世界里拥有一抹亮色,才可以给万千读者提供愉快的阅读时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对于该书的评价也很高:汪曾祺式的日常滋味,丰子恺般的闲适生活,尽在这本美食散文中。

《人间滋味,温暖可期》目前已在当当、京东、天猫等线上平台热卖。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