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巷村 耕读传家 诗书济世
□钱汉文
祁巷小南湖,凭窗远眺,水天一色,风景如画。月白风清之时,二三知己,效仿古贤,泛舟载酒,话桑麻,论俚趣,聊闲书,何其快哉。
历史渊源
黄桥镇祁巷村由四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分别为祁家巷、丁庄、周家堡、东小坞。在《光绪泰兴县志》“黄辖图”中明确注有祁家巷和丁庄的庄名(公元1875年)。
祁家巷的祁,盛大的意思,故祁家巷即“盛大的巷道”。这与早期到祁家巷的先辈有关。
根据祁家巷《礼耕堂》丁氏族谱记述: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丁氏“礼耕堂”到祁家巷的始迁祖为丁试宝。丁试宝原籍扬州西山,于当年携胞弟丁维宝到祁家巷定居,取堂名“礼耕堂”,意在告诫后人“知书达礼、耕读治家”。村名叫“祁家巷”有沿袭扬州古街巷之意。700多年来,祁家巷无一户姓祁,足以证明该村不是依姓而取名。现祁巷自然村的人口90%左右均姓丁。
与祁家巷不同的是,丁庄则以丁姓定庄名。丁庄《绿野堂》丁氏族谱记述:元末明初(公元1370年左右),苏州人丁怀冠迁居丁庄,至今已700多年,丁怀冠为“绿野堂”丁氏的始迁祖,绿野堂意为“堂开绿野,室接青云”。丁怀冠被列为绿野堂第一世。至十二世,明万历年间(公元1600年左右),丁家中的一户有兄弟三人:丁思春、丁慕春、丁富春。人丁众多,全家商定,由老三富春留居丁庄祖宅地,余人出迁至“庄之西北永丰镇”(即今黄桥镇)。
移居黄桥的丁氏后人中出了丁文江、丁西林这样世界级的名人,按辈分丁文江应排行21世,也就是丁怀冠的第21世孙。
祁巷村还有一姓氏的来历亦令人刮目,那就是主要集中在丁庄、小坞的“钱”姓。
据《资治通鉴》和《缵绪堂》钱氏族谱记述:五代十国时期,江浙一带有吴越国。黄桥周边一带的钱姓大多为吴越国王的后代,包括丁庄、小坞的钱氏族人。
吴越国末主钱俶归宋后,其子均受封,惟七子钱惟溍(公元969年——1042年)隐居黄桥,卒后亦葬于此。缵绪堂钱氏的宗祠在黄桥“鹰扬巷”,丁庄的钱姓约于1700年左右迁入,目前已经繁衍到32世左右。
居住在丁庄、小坞的成氏族人迁入时间在15世左右,约1750—1796年之间,即在乾隆至嘉庆年间。成氏的族谱堂名为《树德堂》,体现了成氏族人以德为先的优良品德。
居住丁庄的缪姓亦占有重要位置,缪氏家谱《二贤后裔堂》记载:丁庄的缪姓大约在明嘉靖年间自如皋的高明庄迁徙过来,至今已450多年。
祁家巷西端的周堡村,古名周家堡,以王姓居多。据王氏《三槐堂》宗谱记载,这里的王氏均是汉代郡守王泽的后人。周家堡尚有戴姓,戴氏22世戴厚生,光绪年间秀才,授泰兴县按察司。清末民初,戴和横巷黄弼臣等人创办横巷小学,任校董。
村庄古迹
海云道观。地处丁庄东头,这是一座道观,名叫“海云观”,是如(皋)泰(兴)交界处的一处大型道教场所。由于这座庙历史悠久,也见证了不少历史事件。民国初年,泰兴县巡抚局利用此庙为办公场所,在这里设巡抚分局。“海云观”毁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拆卸材料用于在湖头建珊瑚区公所,剩余建筑于1969年建丁庄农业初级中学。
孝节坊。在祁家巷西北建有一牌坊,全是花岗石立成,名曰“孝节坊”。民国初期,村民张卢婆媳贞洁、孝顺的事迹申报到中央,民国大总统徐世昌授松筠匾额,颁银质奖章,特准立孝节坊。该牌坊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修横巷电灌站下基础用去了,剩下几块放在横巷公社大院内,至今仍能找到。
炮楼两座,又高又大,共四层,解放战争中被平毁。
古银杏树一株,于周家堡,乃550年前王氏始迁祖到此定居时植下的,是保存得较好的古代树木。
传道授业
解放前,祁巷的四个自然村中都有小学或私塾。
祁家巷《礼耕堂》丁氏家族建有小学一座,以丁氏宗祠为依托。另有私塾一座,私塾先生名丁成章。
丁庄有两家私塾,一家是《绿野堂》丁氏家族办的,塾师名丁达甫。另一家是《缵绪堂》钱氏家族办的,塾师钱文忠。
在这些自然村中,教育方面名气最大的是周家堡。民国时期周家堡拥有私塾先生十多名,其中在本村办私塾的就有五人,在外庄教私塾坐馆的还有五六人,可见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余脉所在,
1933年,周家堡一年就考取了两名大学生。其中,戴传师考取上海同济大学,其女儿戴素琴是解放后周家堡的第一名女大学生。“双博士”王渊原定居加拿大,现又回国创办实体。目前的祁巷村继承和发扬了老的重教传统,每年都有十多人考取大学。全村现有博士6人,硕士近20人,本科以上学历的200多人,从事教育的达100余人。
烽火岁月
1911年横巷黄姓地主“八大家”把持了“震东市”的统治权。当时泰兴县设11个市,横巷周边108个庄属“震东市”管辖。他们自定法律,私设公堂、牢房,随意收捐纳税,特别是“猪子捐”。
1924年,丁庄、祁家巷和其他村的人民一起,全力支持余庄余道人和余大化领导的农民暴动。每户一人,带火种和钉耙、拆叉等工具,先火烧黄家的丁桥河小学,然后又火烧黄家的花园、仓库等设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火烧震东市”。
1938年2月,“草鞋司令”陈玉生带着丁庄的钱文礼、丁正如、王士连等近20人,向周边的地主老财“借”得长短枪100多支。2月16日夜,在宁界的龙王殿张元仙家宣布成立抗日救亡大队,陈玉生任大队长,陈进党任政治处主任,钱文礼任副官,丁正如、吴昌标、王士连任连长。
这年4月,陈玉生在靖江和钱文礼、杨桂芳(陈玉生的爱人)等人商议重建抗日部队,在靖江西来镇集合原部队100多人,先后收缴了国民党如皋县张黄港税所、江安区常备队、石庄、西来区公所、泰兴县古溪警察分局的长、短枪200多支。队伍又壮大了,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祁巷村共有16名因战而牺牲的革命烈士。
祁巷新貌
祁巷村地处江苏重镇黄桥的东南角。总面积4.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300多亩。
近年来,祁巷村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按照“田园水乡、梦幻祁巷”的发展思路,不断创新旅游要素,整合旅游资源,在乡土气息、农家特色、文化内涵上做文章、下功夫,不断增添旅游新项目、新元素、新亮点、新特色。以本土美食文化和特色农业景观为核心吸引物,对村内所有项目进行整合、深化、活化、系列化,以休闲、旅游、培训、度假、养生、住宿、吃饭、娱乐、购土产品为主要业态,以构建全域化旅游服务体系为支撑,把祁巷村建设成为集文化体验、自然观光、休闲度假、培训学习、遗产旅游、养生享老、儿童游乐、科普教育、户外运动等于一体,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内涵丰富、旅游特色鲜明的全国知名乡村旅游目的地和文化休闲度假胜地。
经过多年的建设,祁巷乡村旅游项目初具规模。目前,已投资近3亿元,建成了农耕实践体验园、游乐项目、人文景观、安全教育实训基地、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农家乐餐饮、民宿项目等。旅游区因优美的生态环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规范的管理和优质的服务,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特别是祁巷小南湖,凭窗远眺,水天一色,风景如画。月白风清之时,二三知己,效仿古贤,泛舟载酒,话桑麻,论俚趣,聊闲书,何其快哉。
小南湖旅游区以优美环境、独特景观、多样休闲方式、完善的服务载体,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休闲。截至目前,累计接待游客150万余人,年接待能力达25万人次。年旅游和农产品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共带动当地200多人就业。随着旅游区建设的不断推进,每年的游客接待能力及游客接待人数不断增加,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作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祁巷村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不断优化农业结构调整,推广小杂粮,目前,总种植面积近450亩,其中小杂粮生产示范区420多亩,小杂粮作物展示区20亩。春熟主要种植大麦、元麦、蚕豆、油菜等作物,秋熟以向日葵、高粱、泰兴黑豆、香荷芋、芝麻、秋荞麦为主。
祁巷村先后获得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殊荣。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