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联合采访组
红色高地,经济洼地。
曾有人这样评价昌荣。
昌荣镇,位于兴化市中部,面积61.8平方公里,人口3.8万。这是目前兴化市唯一以革命烈士命名的乡镇,当地先后出现94名英雄烈士。
这里有过“南朝第一古寺”蒿坡庙,有过列入“古昭阳十二景”的“木塔晴霞”。曾经的商贸重镇,在经济建设的大潮中渐渐被周边乡镇拉下、甩开,直至几年前还冠以一个尴尬的称谓“欠发达乡镇”,10多项综合指标列兴化市末位……
做强红色景区,构建商贸名镇,唱响生态福地,近年来的一系列动作,为低落多年的乡镇捧回兴化市年度综合考评二等奖的牌匾,也让昌荣人有了更多重拾荣光的冲动。
这座红色小镇,正以种种变化向人们讲述关于“红色”的新梦想。
红色基因
昌荣为什么叫昌荣,得从严昌荣说起。
严昌荣是新四军一师七团团长,1943年9月,在攻打兴化县唐子镇日伪军据点战斗中不幸牺牲,年仅29岁。同年,兴化县抗日政府将唐子镇改名为昌荣镇。
在昌荣人眼里,严昌荣烈士纪念碑无疑是全镇最耀眼的地方。
纪念碑立在该镇唐港河西岸,碑高20多米,正面镌刻“严昌荣烈士纪念碑”几个大字,背面是“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碑身底座刻有粟裕为严昌荣写的挽联:“挥戈杀敌,迭奏膚公,苏皖健儿称翘楚;溅血成仁,无负我党,江淮勇士学楷模”。
当年,严昌荣率领一个营攻打日伪据点,他用缴获的掷弹筒攻击敌人,第三发炮弹发射时突然自爆,阵地上一声巨响后,严昌荣倒在血泊中。事后得知,那是敌人特制的自杀弹。
深入研究过严昌荣生平后,昌荣镇党委书记邵国昱惊叹不已,“参加过长征,进过抗大,不仅是粟裕的爱将,还当过贺龙的警卫班长。他的部下,不少人后来都授了将军军衔。”(下转02版)
昌荣,“红色小镇”崛起
(上接01版)2015年8月24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民政部公布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名录,严昌荣名列其中。
因为拥有这段红色的历史,昌荣人感到骄傲自豪。也因为这份属于历史的骄傲,昌荣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倍感压力。
“昌荣经济社会发展没有起色,我们对不起先烈。”邵国昱说。
红色畅想
既无工业优势,又无明显生态优势,昌荣一直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兴奋点。
20世纪初,昌荣镇曾上马建工业集中区,但因资金投入不足、配套设施薄弱,难以吸引规模企业。2014年,当地两家企业因未批先建被上级查处拆除。
邵国昱把问题归结为“在正气弘扬上不够坚定,在发展定位上不够精准,在规划执行上不够坚决”。
该镇明确“红色小镇”的定位,突出“红色旅游风景区”和“一二三产融合区”两大载体建设,推进“红色旅游线”“祈福康养线”“生态宜居线”“创业富民线”四线共建,具体在基础设施、旅游经济、商贸集群、新兴产业板块上打造77个项目。
昌荣红色文化景区建设成为重中之重。唐港河西岸,严昌荣烈士纪念碑下,游客接待中心、景区纪念馆正在改造,河道驳岸工程和景区大道已经竣工。“以纪念碑为中心,规划区面积300多亩,其中核心区66亩。”昌荣镇党委组织委员孙干院介绍,一期项目投资600万元,将于今年完成,二期占地约260亩,拟作为招商项目。项目将整合里下河地区红色文化资源,打造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家4A级景区。
近期,经中央军委装备部批准,一批退役坦克、装甲车、高低炮等军械设备将陆续运抵、陈列景区。“相当不容易,这与严昌荣生前战友及其子女们的鼎力支持分不开。”邵国昱说,他专门建了个红色微信群,群里有10多人,成员主要是严昌荣战友的子女及新四军研究会成员。
“昌荣人对烈士的感情也在景区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昌荣镇镇长杨日国说,游客接待中心是由附近一家企业的厂房和办公楼改造的。多年前,这家企业将厂房建在纪念碑南侧,得知厂房在红色景区规划区内,企业主主动退出。根据评估,厂房及办公楼价值200万元,企业主从中捐出80万元支持红色景区建设。此前,重建严昌荣烈士纪念碑,该镇累计收到各界捐款631万元。
昌荣红色文化景区还在紧张建设中,就有文旅机构表示合作意愿,并提出红色旅游+特色农产品销售等一揽子计划,这让邵国昱等人兴奋不已,“弘扬红色文化,打造红色小镇,这步棋走对了!”
红色精神
“红色小镇”,无疑是个滚烫的字眼,但难以掩藏经济实力不足的尴尬。
“一个地方难以依靠大规模投资获得巨变的时候,内在的精神动力就成为推动发展的决定力量。”昌荣镇党委一班人对此深信不疑,他们以“构筑精神高地,冲出经济洼地”为题,对镇村干部开展学习教育活动。
变化从一场干部拉练开始。从严昌荣烈士纪念碑到镇政府,200多名镇村干部步调一致跑了几个来回,沿途高喊“一二三四”。“就是要让全镇百姓知道,现在的干部精气神不一样了。”邵国昱说。
“花小钱办好事,筹众钱办成事。”这一要求在该镇昌林生态宜居线打造中得到完美体现。
村民丢弃的坛坛罐罐,成为制作各种景点小品的好原料;村民捐出的旧家什、老农具成为乡土味十足的创意展品。一座老桥,桥身画上几笔,立马有了现代气息。桥边几棵老树,挂上“我叫老榆,一家四口,请多关照”的牌子,俏皮而有活力。不用花钱请设计,这是一群年轻村支书的创意。
记者在一处施工现场发现,当地村民中的能工巧匠在揣摩手绘设计草图,一问,竟是邵国昱的“大作”。
显然,这些举动得到了村民的大力支持。
一个典型的故事,一位挑货郎担出身、花钱谨慎得很的村民,打电话给在外办企业的孙子,“这茬干部个个都是干实事的,你给村里边捐点钱吧。”那边,在外创业的孙子也不含糊,连续捐了三年,每年20万。
“在我们镇,干部考核比黑不比白,黑就是美、英俊、漂亮。”镇长杨日国这句话在一群镇村干部身上得到印证,从邵国昱开始,到几个90后村干部,一个个从脸上到手臂都被晒得黑黑的。
红色精神就是生产力!
2017年,昌荣镇获评兴化市争先进位工作先进乡镇;2018年获评兴化市综合考核先进乡镇二等奖,创建成功省卫生镇,全镇“三项工程”全面进位;2019年被兴化市委、市政府表彰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工作先进单位二等奖、乡村振兴二等奖、综合考核先进乡镇二等奖。
这一切,仅仅是新的开始。“过几个月再来,我保证你会发现更大的变化。”对每一个来昌荣的人,邵国昱都会发出这样的邀约。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