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江南烟雨中的太仓

2022年01月07日 10阅读 来源:泰州日报

江南烟雨中的太仓

娄江,自烟波浩渺的太湖迤逦东行百余里,氤氲着烟雨,晕染出了这个长江边的江南小城——太仓。

这里是人类先祖繁衍生息之地,4500年的文明写就了文化名城的底蕴;这里是娄东文化的神奇之源,江尾海头赋予了她鱼米之乡的美誉;这里诞生了无数文化名人,为太仓的历史镀上了非凡的美感:文学先驱王世贞独主文坛20年,文学骄子张溥领导的复社声震朝野;汤显祖的《牡丹亭》在这里首演亮相,李时珍《本草纲目》由此地蜚声海外;戏曲大师魏良辅在这里创始昆曲,音乐家张野塘于此地演绎江南丝竹。

独具风格的元代桥梁,精致唯美的明清园林,橹声欸乃的沙溪古镇,文脉不断的两世鼎甲……时至今日,太仓依旧向我们讲述着历史的岁月,展示着它们沧桑而又不变的尊荣。

吴王建粮仓

绘就盛世江南一幅画

太仓是长江入海口的冲积平原,成陆于五六千年前,因着娄江一路流淌经太仓城腹地,经下游浏河入海,“水”的灵气孕育了这片古老的土地。2003年6月,考古人员在双凤镇发现了良渚文化、马桥文化维新遗址,并挖掘到了石刀、石镞、石纺轮,以及商陶罐,填补了太仓境内夏商文化的空白。据史料记载,春秋时,太仓隶属吴国之地,吴王在此置仓屯粮,因而得名“太仓”,战国时春申君黄歇封地在此,宋时太仓集市兴起,元时漕运使太仓成为“东南之富城”“天下之良港”,被誉为“天下第一码头”,明时太仓进入鼎盛时期。

历史流转,沧海桑田,历经了千年变迁的太仓古城,依旧向世人展示着“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的江南风情。沙溪古镇,讲述着明清的老街故事;双凤镇,演绎着江南福地的美好传说;南园,诉说着“碧寒”的文人雅逸。

缠绵水磨腔

唱出文人雅士太仓情

历史的长河,改变了地图,却流长了文化的渊源。由于太仓地处娄江以东,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娄东文化。早在晋代,名士瞿硎便于太仓境内传布知识文化,兴建多处古刹名塔,及至清代,书院、文社已遍布全境。

明朝中期,在太仓南码头,著名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在音乐家张野塘等人的帮助下,创造了被誉为“百戏之祖”的昆曲—这一中国艺术中最为典雅的戏曲形式。优雅婉转的曲调,典雅华丽的唱词,细腻舒徐的唱法,就好像江南人的水磨漆器、水磨糯米粉、水磨年糕一样细腻软糯,出乎三腔之上,风靡长江下游600个春秋,而太仓文化亦在这柔情万种、流丽悠远中展现出高雅迷人的魅力。

翻看太仓人历史的案卷,张溥兴社、王世贞兴文、吴伟业兴诗、陆世仪兴学、“四王”兴画,均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艺昌盛;此外,经史学家毕沅、大画家仇英、近现代画坛宗师朱屺瞻、古琴大师徐上瀛、电影艺术家朱石麟、舞蹈艺术家吴晓邦、教育家陆宝忠、著名物理学家吴健雄……真可谓文化之乡,名不虚传,人文蔚起之邦,名人辈出。

郑和下西洋

开启海上丝路第一站

娄江之水,从太湖泻出,最终流入长江,汇入浩瀚的大海。1405年,郑和正是在太仓刘家港起锚入海,曾远航到达了东南亚、印度洋、红海、东非南半球等地的30余个国家,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开辟了21条远洋航线,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郑和在此远航,不仅为世界航海史写下伟大的一笔,也为中国文化的对外开放,开启了浓墨重彩的篇章。明朝诗作“巨艘万斛樯林林,象犀翠羽珠贝金。娄东太仓吴要津,襟带闽粤控蛮荆”,描绘的正是太仓商贾云集、帆樯林立的繁华景象。

如今,当我们站在港口临风眺望,只见万吨巨轮静静地停泊在码头,卡车正穿梭不息地装载货物。放眼向海天遥望,仿佛还能看到郑和船队“旌旗飘扬,千帆待发”的盛况。修建一新的郑和纪念馆铭刻了600年前的历史,也留住了郑和永远的航海精神。

聚焦于长江边的这座小城,穿过漫漫的历史长河,我们看见了江南之美的绵延、文人辈出的见证,“敢为天下先”郑和精神的传承与辉煌—这就是太仓的美感,淡淡的,却又浓浓的,沉默在历史里的,却又鲜活在未来中的。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