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清代“兴化医派”诞生地,中医药文化积淀深厚的兴化,历史上有五家有名的药店——“四堂一斋”。
“四堂”即“鹤山堂”“中和堂”“复春堂”“大生堂”,“一斋”是指“上池斋”。“上池斋”和“鹤山堂”都位于商业发达的“金东门”街区,它们与赵、魏、张等姓名医的旧宅,共同见证了“兴化医派”昌盛一时的景象。
有着近三百年历史的“上池斋”药店位于兴化东城外东大街西首南侧,是一组涵盖明清至民国建筑风格的明式建筑群。清康熙六十年(1721),扬州人方石川为开辟兴化药材市场,举家迁兴,购得市口极好的东大街市房,创办了兴化有史记载的第一家药号——“上池斋”。“上池斋”之名是取自司马迁《史记·扁鹊传》中“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的典故。
自方石川起,“上池斋”在方氏手中传承了二百几十年。“上池斋”与许多经久不衰的老字号一样,首推“诚信”二字,其店内所售药材以“货真价实”而著称。在炮制药材上,方氏坚持“选料考究、遵古炮制、制作精良、包装美观”的理念,店内至今保存着一块“本斋拣选药料遵古炮制发兑”的鎏金字木牌,为开店之初“以诚立业”的实物见证。
据传,“上池斋”煎药之水皆来自店堂东南侧的一口“上池神井”,该井水质优良,入药颇起神效。“上池神井”外便是“上池斋”的制药作坊,那里有一套齐备的古时制药工具,其中一尊瓷质乳钵现已十分罕见。
不同于普通药店,“上池斋”在经营“丸、散、膏、丹”兼营“饮片”的同时,还有自己的“独家秘方”。对于祖传秘方,方氏历代传人皆实行严格的保密制度,重要制药环节全由本人操作、绝不外泄。过去,“上池斋”所制售的“状元丸”“参蛤散”“玉带膏”“化毒丹”等疗效甚著,享誉兴化城乡及周边府县。
方氏在经营过程中尤注重与本地名医的合作,经常与后来的赵、魏等姓名医探究诊治、选方、制药之道。另一方面,方氏常为买不起药的穷民提供免费医药,受到大家交口称赞。
民国年间,“上池斋”店主方少泉与时俱进,将店堂大门改建上海石库门式样,并购进德国进口镜面、花砖,将店堂装饰一新;这些当时最为时髦的元素与祖传的历代书法名家题匾、木雕花罩等融为一体,形成“上池斋”韵味浓厚的文化色彩。
由“上池斋”东行南折进“家舒巷”,巷内西侧徽派风格的古建筑群内,即另一座百年药号——“鹤山堂”的初址。经营“鹤山堂”药店的魏氏,祖籍浙江湖州,元末迁兴化城西北草王庄定居,后一支迁入城中居住。
清代嘉庆、道光年间,魏氏后裔魏百泉跟随侨居兴化东城外的高邮名医赵术堂(赵海仙的祖父)学医——此后赵、魏两姓名医是推动“兴化医派”诞生的主力军。当时,魏百泉在家中首设“鹤山医屋”为人诊治,至魏百泉之子魏荫塘时,便在“鹤山医屋”的基础上创建了“鹤山堂”药店。“鹤山堂”是魏氏堂号,以纪念其先祖“鹤山先生”魏了翁。
民国十八年(1929),魏荫塘之子魏绍堂将“鹤山堂”药店从自家宅第内迁移至商铺稠密的城内东大街“二十四块石头”附近。“鹤山堂”药店新址是一座坐南朝北的楼房建筑,楼下为三大间敞开式门面;店内陈设古雅,有民国初期江苏省省长韩国钧及兴化著名书法家魏克三等人题匾。“鹤山堂”三字金字匾额系魏荫塘花重金请当时寓居上海的著名书法家唐驼(常州人)所书,挂出后即吸引爱好书法者纷至来观,传为一时佳话。
随着时代变迁,“鹤山堂”药店曾数度迁址,相比于“鹤山堂”,“上池斋”要幸运得多,它已成为兴化第一处国保文物单位,远观其优美的弧形风火墙时,便令人低徊不已。
●陈斌
2021-08-09
00:00:00:08762610http://192.168.10.21/tzrb/pc/col/202108/09/content_87626.htmlhttp://192.168.10.21/tzrb/wap/col/202108/09/content_87626.html13上池斋与鹤山堂/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