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煎饼的前世今生

2022年01月10日 10阅读 来源:宿迁日报

徐孝军

当东方微明,长夜渐醒,宿迁吃货们的餐桌上风起云涌,酣战正急。宿迁火烧率领朝牌、汤包、油条、豆汁等一众传统美食严阵以待,热狗、汉堡、薯条、奶茶等洋食材也漂洋过海,占领了“摊”头阵地。煎饼果子、煎饼卷酱豆炒鸡蛋、熥煎饼等煎饼家族成员在两军对垒中稳扎稳打,步步为营,陪伴着宿迁人迎接忙碌而充实的一天。

说起煎饼在宿迁饮食文化发展的岁月长河中,制作的历史最为悠久。以煎饼为传统主食的地方,主要集中在苏北、鲁南一带,并逐渐影响到周边省份。不少食客可能认为,是从外地传入宿迁后流传下来的。似乎“煎饼卷大葱”才是正宗的符号。殊不知,无论是制作食材的器具,还是制作工艺,甚至连煎饼的N种吃法,都与宿迁有不解之缘。煎饼用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昭告着世人:数千年来,宿迁人一直传承与上古神话中女娲的烙煎饼的技艺。据《列子·汤问》记载:“天地亦物世,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在宿迁民间,有关女娲的传说,世代相传,有口皆碑。说女娲补天是采来五色石,熬石成汁,烙成煎饼,用三百六十五张煎饼把天补好。所以至今宿迁仍传承女娲烙煎饼的技艺,用的器具叫鏊子,三条腿,中间隆起,酷似老鳖。烙出的煎饼是圆形的,叠成方形的收藏,有天圆地方之意。在宿迁市区北侧的三台山国家森林公园景区,至今仍有叫锅框山、鏊子山、三台山的,据传是当年女娲烙煎饼留下来的遗迹。

宿迁的另一种传论,据说是楚霸王发明的煎饼。楚霸王领兵打仗,一次驻守在深山里又饥又饿,时逢炎炎夏日太阳晒得石头冒烟。忽见一只鸟在石头上下个蛋。楚霸王忙去捡不料那鸟蛋落石即破,被石头给烫熟了,食之味佳。楚霸王受此启发,把身上携带的面粉,用水调成糊状,铺摊在石头上,面糊立即变成熟面饼。后来,由此逐渐演变先用金(铜锣)后用铁鏊,制作发明了宿迁特殊食品——煎饼。

在有文字的记载中,隋、唐以来的古籍多有对煎饼的记载,且明确使用“煎饼”一词,所指也与今天的煎饼同属一物。尤其是清代大文学家蒲松龄,他的《煎饼赋》石破天惊,以瑰丽的笔触,详细描述了煎饼的演变历史、制作过程以及当时百姓的食用状况。他记录的煎饼的样子仍是“圆如望月,大如铜钲。薄似剡溪之纸,色似黄鹤之翎”,与今天的煎饼如出一辙。

传说流播千年,技艺仍在延续。不可否认,宿迁的先民早在五千年前,就开始掌握了烙煎饼的技艺,今天仍默默地延续,没有大的改变。烙煎饼仍多为女性,在鏊子前曲腿而坐,按顺时针方向,用竹片制作的煎饼劈子,延鏊子边缘将磨好的糊子向前摊进,烙好周围,重挑一点糊子烙在中间,一张煎饼才算完成。

煎饼,作为百姓生活的日常主食,集美味适口、制作快捷、变化多样、携带方便于一身,虽然没有惊人的颜值,没有高贵华丽的形象,也说不出有什么特别的营养价值,但宿迁人对煎饼总是爱不释手,情有独钟。更是因为煎饼陪伴着宿迁人,闯过了腥风血雨,渡过了严寒酷暑。两千多年前的楚汉相争时期,煎饼隐身在西楚霸王项羽灭秦将士的队伍中,是解饥的军粮。在宿北大战、淮海战役的支前队伍里,煎饼的身影出现在送军粮的独轮车上。在宿迁人安排山河、改天换地的征途上,煎饼加稀饭,是劳动间隙的玉液琼浆。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煎饼又伴随宿迁人走南闯北的脚步,传播到祖国的四面八方。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随着制作煎饼的器具不断改善,制作技艺不断提高,吃煎饼的智慧也在传承中发展。过去,把烙好的煎饼折叠起来,便于携带和存放。从上往下逐个取食,可保数日不腐不霉。有的喜欢挂在绳子上晾干,泡着吃滑口,烤着吃香脆。还有熥煎饼,俗称油沓子,其做法是在烙煎饼时,在烙好的煎饼上摊一层拌好调匀的葱末、鸡蛋、韭菜等,再折叠起来。吃的时候外焦里嫩,香美可口,常被作为待客宴席上的主食。

如今,煎饼不仅在宿迁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宿迁人可以用手触摸到的历史,让你在享受美食美味的过程中品味生活,感受宿迁这所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感受宿迁人百折不回的创新精神,感受那浓烈纯真的味道和温暖悠长的亲情……

(宿迁市宿豫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