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要强化制度执行力,加强制度执行的监督,切实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真抓实干、注重落实,一直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制度再好、再多,如果没有很好地抓执行、抓落实,再好、再多的制度等于形同虚设。因此,党员干部必须全面提高制度执行力,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制度,做到执行不含糊,落实不马虎,坚决不闯“红灯”,不越“雷池”。那么,党员干部如何全面提高制度执行力?
一、提高制度意识——提升制度执行力的根本。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求干部要有制度意识,头脑里要装着制度,要知道制度是约束我们的权力运行的,如果广大党员干部制度意识不强,不能自觉遵守和执行制度,再多再好的制度也很难发挥作用。增强制度意识,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治理能力重要论述的学习领会,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悟透制度精神、熟知制度内容,牢固树立按制度办事的观念,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制度执行没有例外、制度落实不留空白,真正把各项制度转化为自觉行动。
二、带头执行制度——提升制度执行力的关键。“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制度,带头执行制度,这也是提升制度执行力的关键所在。《决定》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带动全党全社会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领导干部发挥表率作用,带头捍卫制度,坚持原则、敢抓敢管,坚决同违反制度、破坏制度的行为作斗争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毫不含糊。要健全权威高效的制度执行机制,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坚决杜绝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等现象,不断增强制度的权威性和执行力,让制度管用见效。
三、强化执行监督——提升制度执行力的保证。《决定》要求,“健全权威高效的制度执行机制,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坚决杜绝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的现象”。要确保制度行的目标实现,就必须建立完善的监督检查机制。首先,要对现有的监督机制进行修改和完善,对已经不适应当前制度执行需求的监督制度进行修改、补充或者是扬弃。其次,保障监督检查制度的落实,在制度完善的前提之下,有效地发挥监督检查制度的作用更为重要,如果只有监督的制度而缺乏监督的执行,那么监督检查的制度也只是形同虚设。因此,必须设立监督工作责任制,把监督责任落实到个体,强化责任追究,加大问责力度。
(宿豫区委党校 张静)
构建基层
社会治理新格局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必须根据新时代基层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坚持党的领导和群众参与,提升智慧化水平,积极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一是加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推行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作用,发挥行业协会商会自律功能,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党的领导是社会治理的根本保证,党建引领是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有效运行的关键。要选配好基层党支部班子,强化对基层党员干部的理论武装,使他们落实好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社会治理的责任。要完善党群服务中心的功能,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治理网格,用阵地吸引人、用活动凝聚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开展对基层党员社会治理主题教育培训,推动党员在社会治理中的带头示范,带动群众广泛参与,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二是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需要让居民回归自治本位,发挥自治的主体地位,推动基层自治效能。要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创新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工作机制,坚持群众的事多同群众商量,根据群众的需求,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建立议事、决策、执行、监督的民族管理体系。组建财务管理与监督、环境卫生整治、基础设施维护和修理、矛盾问题化解、问题活动组织等各类自治委员会,不断提升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保障基层自治有序进行。
三是提升社会治理智慧化水平。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说明了利用“互联网+”可以大大提高社会治理效能。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要强化“互联网+社会治理”理念,实施社会治理智慧领航工程,推动网格化管理与信息化服务相结合。依托社会治理联动管理服务中心,搭建“网格化+网络化”社会治理信息化平台,对特殊人群实行“智慧矫正”。深化政务服务“一张网”建设,将各类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延伸至社区,打造“智慧社区”。创新党政民互动机制,创建沟通联系信息化平台,推进农村群众、基层干部等线上线下互动。
(宿豫区委党校 蔡武)
党的领导是进入
新时代的集中体现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全新发展阶段,正是党的领导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的现实例证。
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关键在党。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从制度层面,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后,为保卫和巩固新生政权,中国共产党继续组织广大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中华民族真正“站起来”了。
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大决策,并强调“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国家实力不断增强,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新时代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引向深入,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变革,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指日可待,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稳步提升,中华民族正在“站起来”和“富起来”的基础上向“强起来”迈进。
二、
科学社会主义在21
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始终坚持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原则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仅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还建立了一套系统完备、科学高效、运行有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挥其效能,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创造了令世界惊叹的发展奇迹;相比于西方国家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和社会危机,社会主义中国“风景这边独好”,呈现出稳健且势头正好的发展态势。
中国作为当前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以高度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昂首世界,展现出了科学社会主义不容置疑的正确性,抨击了各种唱衰社会主义、诋毁马克思主义的恶言,扭转了社会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长期“失语”的境地。
三、中国的成功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关键在党。中国智慧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将经济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建设成为国强民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经验总结,中国方案是党和人民基于中国智慧对当下面临的世界性难题所主张采取的态度和解决方法。
中国的成功实践充分说明,各国要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必须在先进政党的领导下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与模式。中国的成功为解决世界性难题与挑战提供了新理念、新思路、新示范。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过程中始终秉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价值理念,坚持“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在平等协商、交流互惠的基础上同各国展开友好合作。在应对全球性危机方面,倡导各国要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协调推进全球治理机制的改革与完善,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宿豫区委党校 卢青青)
以制度优势
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中国共产党是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坚持不懈用制度来治党治国治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立足新时代,彰显出以提高国家治理效能为目标的创造性制度思维和建构性制度追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必须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进行,科学谋划、精心组织,远近结合、整体推进。
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我们党已经拥有9000多万名党员、46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在近14亿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要保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否则,大家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党就会变成一盘散沙,什么事情都干不成。我们要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使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提供干部和人才支撑。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加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新时代的干部队伍必须是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要政治过硬、改革意识强、能力水平高、敢闯敢干。坚持党管干部原则,贯彻落实新时期好干部标准。要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突出政治标准,提拔重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严把选人用人政治关、品行关、能力关、作风关、廉洁关,把制度执行力和治理能力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建立崇尚实干、带动担当、加油鼓劲的正向激励体系,在选人用人上体现讲担当、重担当的鲜明导向,把敢不敢扛事、愿不愿做事、能不能干事作为识别干部、评判优劣、奖惩升降的重要标准,把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及时大胆用起来。
提高制度执行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确保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重大工作安排都按照制度要求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制度指引方向、规范行为、提高效率、维护稳定、防范化解风险的重要作用。制度一经制定,就要严格执行。再好的制度,如果不抓落实,只是写在纸上、贴在墙上、锁在抽屉里,就会形同虚设,其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宿豫区委党校 王梅花)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