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2019
回首刚刚过去的2019,宿迁经开区人百感交集,这是一个拼搏奋进赢当下的2019,更是一个开创未来谋发展的2019。
这一年,宿迁经开区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六增六强”部署要求,紧紧围绕“四区”建设的发展定位,坚持四化同步绿色跨越,奋力推动全区高质量发展,在“发展答卷”上写满了浓墨重彩的实干篇章。
从全区工作看,宿迁经开区围绕三个方向
1
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
以高度的政治使命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2
3
以高度的责任意识推进党的建设取得新成效
从工作成果看,交出一份厚重提气的答卷
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4亿元,增长1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8亿元,增长13.8%;规上工业总产值228亿元,增长30.3%;规上工业增加值46.8亿元,增长32.2%;固定资产投资108亿元,增长7.2%;规上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30%以上,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经济发展方面
招大引强成果丰硕
新引进工业项目49个,计划总投资377亿元;
新招引的天合光能计划投资105亿元,实现了百亿级项目的突破。
特色产业规模逐渐扩大,产业集聚效应更加凸显。
项目建设加快推进
全年认定新开工项目27个,计划总投资110.8亿元,完成年度任务的138.5%;
认定新竣工项目17个,完成投资64.9亿元,完成年度任务的144.2%;
30个列市重大产业项目完成投资112亿元,完成年度任务的103.4%。
转型步伐不断加快
“521”工程深入开展,15个技改项目完成投资8.51亿元,新增股改企业2户、新四板上市企业2户;
8家企业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8家企业获批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
智能家电产业园获批江苏省特色创新(产业)示范园区;
智能家电研究院完成实验室CNAS资质认可评定。
社会事业方面
教育卫生稳步推进
三棵树小学、古楚小学教学楼和青海湖路小学投入使用,新增学位近3000个;
厦门路学校、富民大道学校、金鸡湖路小学3所学校全面进行主体施工,将于2020年秋季开学前投入使用;
全面完成儿童预防接种门诊标准化建设,公办比例位居全市第二。
乡村振兴成效显著
坚持精准施策,一户一策,全区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1805户、4561人,全部实现脱贫,脱贫率达到100%;
农房改善有序推进,完成农户搬迁1330户;
乡村面貌持续改善,行政村双车道四级公路实现全覆盖,创成5个“美丽宜居村庄”。
城市功能不断提升
虞姬公园正式开园,青海湖路城市之家建成运营,梨园城市之家建成;
东沙河、西民便河黑臭水体整治和钟吾医院易涝片区整治已完成;
8家单位分别获得省文明乡镇、省文明单位、省文明社区称号。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稳守安全生产底线,全区安全形势整体平稳可控;
全面推进法治建设,实施法治文化进社区、“送法送政策进企业”等法治惠民工程;
扎实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党建提升方面
筑牢基层战斗堡垒
在全市率先完成“党徽闪亮”工程;
新建6个高标准新型农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着力打造132个党支部“三员”队伍。
思想基础更加巩固
2019年全区荣获全省基层党员冬训先进示范县区;
深化“文化灯火传万家”品牌活动,群众文化生活更精彩。
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构建“四位一体”作风建设监督网,持续释放全面从严治党强烈信号;
抓好巡视巡察工作,坚持把省委巡视和市委巡察整改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来抓;
纵深推进政治巡察,实现村(居)巡察全覆盖,国企巡察过半的目标。
突破2020
2020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十四五”规划的谋划之年,也是宿迁经开区“四区”建设的关键之年。
2020年工作的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系列重要指示要求,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市委五届九次全会部署,聚焦实体经济发展,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围绕“四区”建设的目标任务,全力抓好工作落实,不断推进“六增六强”落地见效,确保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命任务,推动经开区高质量发展实现更大突破。
在七个聚焦上实现大突破:
1
聚焦项目引培,实现产业规模大突破
坚持产业强区不动摇,深入开展“项目建设提速提质年”活动,通过加大增量投入、多上高质量项目,实现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加快打造“智能家电、食品饮料、新型电子信息”三大百亿级产业。
——在项目建设上体现大作为
优化项目推进流程
完善领导挂钩帮办重大项目制度
完善督察考核机制
——在招大引强上彰显真功夫
明确招商重点,解决好“招什么”的问题
优化招商方式,解决好“怎么招”的问题
建强招商队伍,解决好“谁来招”的问题
——在转型升级上展示新成果
深入实施“521”工程
深化企业分类管理
优化完善扶持政策
2
聚焦巩固提升,实现民生改善大突破
紧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必成目标,大力开展“全面小康决战决胜年”活动,加快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弱项,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构建脱贫长效机制
积极构建统筹城乡的常态化减贫助弱机制,从实施精准脱贫向长效机制建设转变。
确保农村低收入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巩固率100%。
对标对表国家和省市要求,提高医保、低保、特困人员供养等政策保障水平,织密织牢脱贫保障网。
——稳步推进乡村振兴
坚持规划引领,合理安排搬迁规模、建设时序,优先改善四类重点对象住房条件,加快农房改善。
巩固扩大公共空间治理成果,推进农村村容村貌提升,建设美丽乡村。
实施产业富民和集体经济增收项目清单,抓好品牌、载体和项目建设,推动富民增收。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教育教学方面,确保新建的4所幼儿园完成交付。
医疗服务方面,不断提升村居医疗机构服务能力。
生活配套方面,加快居家养老服务场所建设,以及加快“城市之家”建设进度,为市民提供“一站式”便民服务;
社会保障方面,以“幸福行动”为抓手,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
3
聚焦制度完善,实现治理水平大突破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策部署,大力开展“社会治理创新创优年”活动,在加强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上下更大功夫,加快推进园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使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
——优化园区管理体制
坚持“小政府,大服务”,聚焦经济发展主职能,建立起多元参与的新型公共服务机制。
——建设平安法治园区
全力抓好安全生产、守住食品安全底线。
深化平安园区建设、全面建设法治政府。
——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深入推进网格化治理,加强对三级综治(网格)中心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进一步细化、优化、合理划分各基础网格,推动网格化工作全面铺开。
全力化解信访矛盾。持续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维护公共安全、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积案等专项行动,从源头上预防、减少和消除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
4
聚焦提品升级,实现园区建设大突破
紧扣“城市增能强内涵”的工作要求,以46个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为引领,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加快园区功能完善、内涵提升,推动产城融合一体化发展。
——完善园区功能配套
坚持规划引领,
完善基础设施,
建设宜居园区
——加强城市精细管理
着眼城市品质提升,
着眼市民素质提升,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持续开展扬尘、交通尾气等专项治理,确保空气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
全面落实河长制,深入开展西南片区水环境综合整治,提升污水处理能力,推动黑臭水体整治工作常态长效。
5
聚焦营商环境,实现服务配套大突破
对标国家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和全市“五最五优”营商环境建设要求,进一步聚焦企业关切、优化服务供给,全力打造全市营商环境的示范区,不断增强市场主体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优化政务服务
打造高效审批服务,全面推广全链通平台,2020年确保80%企业全程电子化设立,企业开办时限缩短为1个工作日以内。
——强化要素保障
围绕优化土地供给,切实提高用地供给水平,保障重大项目用地。
围绕优化金融服务,积极开展“招金引银”和银企对接活动,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围绕优化用工服务,加强企业用工需求。
——深化帮办内涵
建立分层分级帮办制度,为企业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
建立专业帮办队伍,为企业提供更加专业高效的帮办服务。
——完善工业服务
加快建设区内燃气支管网,切实保障用热企业用到温度和压力稳定的蒸汽。
拓展科技服务,健全完善创业孵化、技术研发、综合配套、科技金融等服务功能,更好满足企业发展需求。
优化物流服务,着力推动物流高效运行,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6
聚焦改革创新,实现发展动能大突破
紧紧抓住国家层面支持国家级经开区创新提升的有利契机,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实施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充分激发园区发展活力,打造体制机制新优势。
——深入推进科技创新
加大创新主体培育,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
强化科技人才支撑,聚焦园区主导产业、重点企业,积极构建人才服务体系。
——深化用人机制创新
发挥好“三项机制”作用,着力建设一支适应高质量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提高专业素质,立足问题导向和工作实践,引导和帮助干部职工丰富专业能力。
加强实践锻炼,强化基层导向、实践导向,实行一线压担培养、实践锻炼。
选拔优秀干部,充分发挥干部考核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7
聚焦从严治党,实现精神面貌大突破
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理念,以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为指引,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升党的建设质量和水平,为园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强化思想政治建设
——强化基层组织建设
——强化作风效能建设
——强化监督执纪问责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