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铺就强村富民“稻”路架设乡村振兴“桥”梁

2022年01月13日 10阅读 来源:宿迁日报

最近,有两件事让高墟镇邱谷村支部书记赵继让格外高兴,一是今年全村5000亩的“碱米”水稻长势喜人,即将开镰收割,丰收在望;二是今年该村的首张碱米订单已经完成,来自浙江的某企业按照每斤2.6元的价格订购了50万斤稻米,并支付了10万元定金。

“今年的稻米品质和产量应该是规模化种植以来最好的一年。你看,这稻粒多饱满,现在就能闻到阵阵纯正的稻米香味。”在稻田边,赵继让弯下腰双手捧着沉甸甸的稻穗开心地说,“这么好的长势得益于镇里对农业水利设施进行全面修葺改善,真正为群众办了一件大实事。”

高墟“碱米”因其拥有独特的海淤土土质,水稻的ph值为6.47-6.6,接近于弱碱程度,生产出来的大米透明晶莹,外表美观,蒸煮成米饭柔软、香味扑鼻、口感好,深受百姓的喜爱。近年来,随着“高墟碱米”的盛名远播,水稻种植已发展成为高墟镇实现强村富民、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

“为保证稻米的品质,‘碱米’在种植过程中对水量的控制要求比普通水稻高,播插成长期要求水量充足,不能缺水,尤其怕旱,在扬花结穗期要把水量控制在极低的水准,此时怕涝又怕旱。”据赵继让介绍,近年来,随着水利设施陈旧老化、沟渠积淤,稻田及时防旱排涝用水问题成为群众的烦心事。

党史学习教育中,高墟镇以做大做强“碱米”产业促进强村富民为指引,紧扣“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聚焦百姓生产生活中的急难愁盼,紧紧围绕“选优品种、提升品质、强化品牌”的“碱米”产业振兴战略,优先实施“碱米”产业发展“硬件”提档升级工程,对直接关系到“碱米”产业发展的水、路、桥等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补强“碱米”产业发展中的“硬件”弱项,补齐产业振兴的短板。今年以来,高墟镇累计为全镇11.3万亩稻米地新建修建水电站34座,疏浚灌溉沟渠2.6千米,彻底解决了全镇稻米种植的用水问题,为全镇百姓的“碱米”种植打通了一条“黄金水道”。

“仅我们村就新建修建了3个水电站,疏浚灌溉水渠2000多米,挖掘土方近6000方,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碱米’怕旱怕涝的难题,为农民吃下了‘安心丸’,更为‘碱米’产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硬件基础。”赵继让表示。

为进一步延伸“碱米”产业链条,以工业化的思维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该镇围绕“碱米”种植的区域,对水稻种植运输和大米输出销售的道路全面进行改造,累计铺设修葺各类村道乡道108条,累计136公里,桥梁33座。

“蔷薇桥的建成通车,不仅节约了运输时间,缩短了运输路线,减少了运输成本,为企业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更是为全镇的百姓打通了致富之路。”沭阳谷香源米厂负责人李广文一边调试机器一边介绍,“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高墟的‘碱米’产业前景广阔,今年,我们总计投入5000万元新建了厂房,装备了2条国内先进的膳米生产线,每天可产精米600吨,年产值超2亿元,目前,产品远销广东、云南、山东等地。”

“切合村情民意做深民生实事的‘纬度’,围绕乡村振兴延伸产业兴旺的‘经度’,就是最大的民生工程。”高墟镇党委书记王晓燕表示,下一步将加大土地流转的引导力度,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持续提升“高墟碱米”的品牌影响力、辐射力,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积极推行订单农业,让高墟“碱米”从沭阳的“粮袋子”变成当地群众的“钱袋子”,让“碱米”产业开出更加绚丽的振兴之花。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